摘要:吴之振书法 三 吴之振是个聪明人,在旧朝和新朝并存的时期,一切都还没有确定,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旧朝有可能卷土重来,新朝有可能扼杀摇篮。他是个聪明人,不想得罪任何一方,更不想两方面都得罪,最理想的是两方
![]() 吴之振书法 三 吴之振是个聪明人,在旧朝和新朝并存的时期,一切都还没有确定,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旧朝有可能卷土重来,新朝有可能扼杀摇篮。他是个聪明人,不想得罪任何一方,更不想两方面都得罪,最理想的是两方面都讨巧。他在走钢丝,必须不偏不倚,不能倒向任何一边,结果成功了;他在两个鸡蛋上跳舞,一个也不能踩碎,结果也成功了。 在当时时势下,吴之振表面上不动声色,跟任何人都哼哼哈哈,实则在冷眼旁观。他必须见风识势,适时而动。他出身明朝的簪缨世家、阀阅门第,父亲是征仕郎内阁中书舍人,伯父是文林郎、朝列大夫,堂兄是督学按察使副使,一个大侄子是翰林院庶吉士,刚刚为明朝捐躯,尸骨未寒。无论从名声上,还是从感情上,一下子倒向入主中原的异族新朝,像墙头草一样一边倒,是肯定说不过去的,是要背上忘恩负义、不忠不孝这个千古骂名的。所以,吴之振年轻时也颇有些反清倾向,结交了许多朋友,三教九流的都有,其中有一个就是对新朝咬牙切齿、誓与新朝不共戴天的吕留良。有一段时间,这两人非常要好,“肚子肺头”串在一起,形影不离,谈得最投机。但是,吴之振也明白,人不能永远吊死在一棵树上,识时务者方为俊杰,去做一个日薄西山的没落王朝的殡葬品,到底心不甘意难平,也犯不着。何况,他是一个少有大志、文才隽秀之人,所以当清朝天下初平,朝廷重开科场,招贤纳士,招揽南方士大夫们,频抛媚眼之时,吴之振也在考相公、补诸生,忙个不停。因为他知道,这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没有功名,一事无成,自古如此。在这个问题上,他处理得要比吕留良聪明得多,吕留良迂腐、顽固,一根筋走到底,有时义愤填膺、慷慨激昂,有时呼天抢地、装疯卖傻,心胸狭窄,容不得不同政见,为了澹生堂的几本破书,竟可以和相交几十年的黄宗羲绝交,这哪是一个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政治家的风度和气魄?十足的书呆子一个。事实证明吴之振是正确的,因为要推翻一个正在蓬勃上升且颇得民心的新政权,是不太现实的。彼时,延平郡王郑成功坐镇东南沿海,陈兵十万;吴三桂等“三藩”占据南国半壁江山,老谋深算。结果均是南柯一梦,徒劳一场,更何况是几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呢?“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自古使然。 在对待新朝、旧朝的态度上,总的来说,吴之振是采取了两方都接近但又保持一定距离的策略,所以,对待明朝灭亡,他没有像吕留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对待清朝,他也没有像吕留良那样咬牙切齿,欲去之而后快。他要坦率洒脱得多,要温良谦恭得多。套用现代话来比较,吴之振是温和派,吕留良是激进派。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