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洲泉千年吴,读书人数以百计,读书、科举、做官是他们千年不变的追求,但是有一个人是另类,他就是吴克谐。 吴克谐读书不少,却连个相公也没考上,白衣秀才都不是,这意味着他扎不进做官者的行列。对此,他多少是有些耿耿于怀的,但他故意不屑一顾,说章句之
“洲泉千年吴”,读书人数以百计,读书、科举、做官是他们千年不变的追求,但是有一个人是“另类”,他就是吴克谐。 吴克谐读书不少,却连个相公也没考上,白衣秀才都不是,这意味着他扎不进做官者的行列。对此,他多少是有些耿耿于怀的,但他故意不屑一顾,说“章句之学不足为”,认为文章乃雕虫小技,非大丈夫所为,这颇有点吃不到葡萄葡萄便是酸的意味。他后来入幕为宾,还是靠着那一点小技,周旋于官场,并因有恩于当权者而发家致富,安享晚年,七十八岁而终,亦算高寿。 他幼年父母双亡,依靠兄嫂过活,耕种之余,迷上了绘画,每见灶画、墙画,便去临摹,非出神入化不歇,难得遇见画册,更是痴迷,当时画家王翚知名度颇高,作品流传也广,他临摹最多,久而久之,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二十三岁后,吴克谐跟人去官府学做幕宾,先入海盐县署做文案吏,后入建昌县署充钱谷师,日日夜夜地起草公文,使他练就了一手好字。受人推荐,与兄吴行简同入镇江太守谢启琨幕中,也许是意气相投,与谢一见如故。谢启琨后来在《南泉幕游记》中说吴克谐:“见其貌潇洒不羁,聆其言和易近人,与商古今利弊、时务缓急,片言居要,决策无遗。余心折服,遂订金石之交。” 两年后,谢启琨调往扬州为官,吴克谐随往。扬州为四方辐辏之地,盐务、漕务繁杂,来往官员很多,谢启琨送往迎来无虚日,便将关防税收等事务尽托于吴克谐去打理。吴克谐廉洁奉公,不入私囊半分,对于来往公文,往往只需半日便处理得干干净净,常常在良辰佳日,棹舟于湖光山色之间,悠哉游哉。 乾隆四十三年(1778),谢启琨因“东台书案”牵累,被逮往京师。吴克谐四处奔波,谢启琨终于脱身,两人遂成莫逆之交。谢启琨为报答,贷银五万两给吴克谐兄弟两人,让他们在乌镇购屋,并开设广丰典当行,从此财源滚滚,家道日隆。于是,他们在洲泉东郊南泉村的祖宅上大兴土木,建树滋堂、写韵楼、有朴斋、春雨轩等亭台楼阁,并于宅后筑小园,凿池叠石,栽树补竹,建南泉书屋于其中,作为藏书之所,缥缃满架,极为丰富,其中有不少善本,较著名的有宋刻《河南二程全书》、明嘉靖版《本草纲目》、明弘治版《医学引悫》及《萍湖脉经》等抄本,被坊间视为珍品。吴克谐在一些善本的首页都钤上“老屋三间,藏书万卷”和“金石录十卷人家”的印章。 除藏书外,吴克谐还嗜藏砚台,家中有名砚盈百,最佳者二十八方,所以,他又另辟一室,取名“二十八砚斋”。吴克谐晚年厌倦官场,回南泉老屋定居,翻检旧籍,把玩古董,莳弄花草,课教子侄,悠哉林泉,安度晚年。他曾写一首诗题于书屋墙壁,记述晚年悠闲自在的生活: 幕府青袍感发苍,言归村落起茅堂。 清泉绕屋琴书润,曲水临轩翰墨香。 阁有梅花春孕雪,庭余老朴夜凝霜。 斋头古砚藏盈百,妙选无过廿八方。 吴克谐一生喜梅,植梅,画梅,筑梅花馆,自称梅花馆主人,一篇《南泉梅花小影记》堪称美文:“余性于花木,无不爱,而尤酷与梅居。尝自念人生有田一区,屋一厘,种梅数十本,构小阁其间,名之曰‘梅花馆’,以终老于其上,亦野人之至乐矣……”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