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克谐儿子吴廷镛,字铿华,号水村,乾隆六十年考上举人,好像也没有去做官,而是在家绘画写字,画传家法,书学钟(繇)王(羲之),以诗书自娱,终生安逸。因家道富有,便扩建宅院,建浴鸥池馆,名流来往不绝,觞
吴克谐儿子吴廷镛,字铿华,号水村,乾隆六十年考上举人,好像也没有去做官,而是在家绘画写字,画传家法,书学钟(繇)王(羲之),以诗书自娱,终生安逸。因家道富有,便扩建宅院,建浴鸥池馆,名流来往不绝,觞咏不已。嘉庆间,参与编撰《石门县志》,是时知县为济南进士耿显亭,故称此志为“耿志”。 吴克谐之女吴玖,也名吴玖华,字瑟兮,喜读书,亦善绘画,才貌双全,为石门名媛。曾绘一幅花卉,题诗一句:“艳不因春去,香能拒岁寒”。众口相传,足见其性情高洁。吴克谐曾为她专建一座闺楼,让其居住,馆名写韵楼。吴玖深锁其中,潜心绘事,她画的折枝花卉,如兰花、水仙、菊花,虽无根土,但新鲜欲滴。后嫁桐乡程同文,程后来任奉天丞,承修《大清会典》,吴玖随夫居京,仍绘事不辍,名动京师,“都中人得其片纸皆宝贵之”,有点洛阳纸贵的样子。 吴玖曾画一幅《溪山归兴图》,程同文题诗其上:“人间何处觅菟裘,送老溪山一叶舟。惭愧贤妻招隐意,年年看画过清秋。”一画一诗,夫唱妇和,志同道合,恩爱无比,俨然宋代的李清照、赵明诚。但吴玖画作传世极少,桐乡博物馆仅藏有一幅《清荷图》,画面上红裳翠盖娉婷于风露之中,极为生动,为一级藏品。 吴克谐之孙吴曹麟,字黻堂,号松溪,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聪颖出众,道光二年(1822),十六岁参加县试,一举夺魁,名闻乡里,屡次得到县学推荐,人怜其才,但天不假年,二十五岁就离开人世,留下一部《琴韵楼诗话》和一组《语溪棹歌》。 《语溪棹歌》共有五十首,记录了桐乡西南片(原崇德县一带)大量的地名来历、人物掌故、风物特产以及生产、生活习俗,描绘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深厚的人文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它既是一组地方风情诗,更是一部“有韵的地方志”。如游屯泾,是一首描绘吴越古战场天荒荡的诗:“游屯泾上草萋萋,纪目坡边一色齐。惆怅当年曾放牧,渔舟唱过荡东西。”记述地方风物的诗,如杜园笋:“欲晴天气未晴余,吹暖风柔到小庐。奚事酒杯禁不得?杜园笋煮菜花鱼。” 一个半世纪后,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短暂的盛世,崇德县拟修《县志》,聘请吴渭侠主持。吴渭侠曾去南泉村踏访旧迹,归后有笔记记载:“树滋堂,吴克谐宅,在洲泉镇姚家汇角,宅有南泉书屋、秋水轩,昔年藏书颇富,今南泉书屋两壁书橱尚存,可想见当年缥缃满架”。并录下了书于墙壁上的两首诗,一首是上引的《题南泉书屋壁》,一首是《抵家诗》: 别去深秋归暮春,故园风景一时新。 画梁声剧巢来燕,花槛枝青梅结仁。 话旧且寻前岁事,问怀先及老年人。 不知今夜相思梦,还向谁家最可亲? 岁月匆匆,转眼又将百年,令人颇感意外和惊喜的是当年吴克谐建造的众多亭台楼阁中,二十八砚斋竟还顽强地屹立着。这所一直被村人叫做“乌花厅”的老屋,因年代久远而霉化,原本是白粉包墙,现在却是白的少,黑的多,巍颤颤地立于四周明亮光鲜的现代建筑之中,颇有些别扭。 这是间二层楼屋,底间方砖铺地,还相当完整,二层楼板也还完好,楼顶为砖幔抹面,雕花门窗有些已经脱落,斜挂在满是杂草的天井之中,右侧一间卧室,为面板吊顶,砖幔和面板有些已坠落在楼板上。唯一让人感到牢固的是它粗大圆滚的梁柱,估计再过三百年也不成问题。二十八砚斋当初建造之时,是用来珍藏文房四宝的,现在却被主人堆满了稻草柴,霉湿之气弥漫室中,让人不能久留。主人自然姓吴,是吴克谐的嫡系,但是第几代,他自己也不清楚了,只是一个劲地说,乌镇的吴肖桐是本家,是从这里迁去的,他们一支发了。 正如屋主所说,乌镇吴肖桐一支确是从洲泉迁移出来的,吴肖桐的曾祖父便是吴克谐之兄吴行简。吴肖桐曾重修《洲泉吴氏族谱》,年轻时中秀才,授拔贡,设馆课徒,名噪一时,是乌镇中西学堂(植材小学之前身)的首任校长。有子四人,均有成就,长子吴斯盛拔贡出身,曾为京官,八国联军进犯京津时,他伺候慈禧、光绪西迁。次子吴斯来附贡出身,曾在无锡为官。三子吴斯美毕业于新式学堂广译堂(外国语学校),曾任驻印尼棉兰领事。四子吴斯仁曾任安徽蚌埠中国银行行长。吴肖桐后裔有百数人,目前散居北京、上海、西安等市及欧美、日本诸国。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