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 1956年,《浙江日报》上刊登了介绍许鸿宾的文章,并且发表了许鸿宾写的《漫谈笛子》。《戏剧报》也发表了许鸿宾撰写的《苏州买笛》。1959年,许鸿宾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世纪60年代初,他因年迈辞去了
四 1956年,《浙江日报》上刊登了介绍许鸿宾的文章,并且发表了许鸿宾写的《漫谈笛子》。《戏剧报》也发表了许鸿宾撰写的《苏州买笛》。1959年,许鸿宾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世纪60年代初,他因年迈辞去了浙江戏校的教职,退休回乡,又受北昆名家白云生的邀请到北京去教学过一段时间,因为年事已高,加上水土不服而回到故乡。 晚年许鸿宾依然醉心昆曲。当时,每逢嘉兴人民公园菊花展、琼花展或是南湖烟雨楼荷诞之日,他都会和曲友一起前往拍曲。同往拍曲的有周振甫、马济生、陆费端生夫妇、严洪基、马伟玲、李兆淦、许培泰、金维、潘娜、许紫钰等人。后来许鸿宾被选为嘉兴市政协委员,又受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当许鸿宾收到由省长周建人签发的聘书后激动不已,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一生艰辛的许鸿宾的晚年生活有了尊严和保障。 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闭幕。1959年,许鸿宾被政府请去回忆旧时候游船的形状、结构和舱内摆设布局等,许老把这视作无上光荣的工作,提供了一份很详细的回忆资料。 1962年,嘉兴市政协会为了庆祝国庆,特邀许鸿宾和嘉兴知名词曲家、剧作家庄一拂先生,选取毛主席诗词十四首,以昆曲音律为之谱曲,经朱尧文先生修订后由嘉兴图书馆刊印,取名为《试谱毛主席词十四首》。其中的《沁园春·雪》由北京昆曲研习社曲友合唱,于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百年诞辰纪念日,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播放。 许鸿宾先生平时生活朴素,不吸烟,极少喝酒与饮茶。许家有一副对联:“不依大柳徒工锻,要学餐芝勤俭芳。”这也是许鸿宾的座右铭。许鸿宾喜欢收藏书画,除了一刻不离的笛子,平时就喜欢把玩扇子。使用时也要配合时令,如荷花开时执荷花扇,春夏秋冬各不相同。遇到同样喜爱的人,总要相互将扇子交换了共同欣赏一番。 许鸿宾最为珍视的是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七八箱子的昆曲手抄工尺谱,包括了八百多出剧目和兴工的要义,如《六也曲谱》、《集成曲谱》、《昆曲大全》等,还有用土纸手抄的脚本,手折也为数不少。年轻时,许鸿宾几乎每天白天有空就抄剧本、曲谱,晚上背剧本和曲谱,不背熟就不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把数以千计的剧本、曲谱都记在脑中。所以这批东西是许鸿宾的珍宝。如1962年第七期《戏剧报》载,苏州市戏曲研究室自1959年起派出专人分赴吴江、昆山、太仓、嘉善、嘉兴、松江、硖石、湖州、杭州、乌镇、金华、宁波、温州等处访问发掘,使成批长期埋没的宝贵资料又重见天日,而在许鸿宾处,就抄录到他珍藏的全本《奈何天》等三十余折冷戏。许紫钰回忆,许老在其中一本很厚的软皮抄本的最后一页用毛笔工整的写着几行字,大意是:“这些是我六十五年的心血,一定要妥善保存六十五年。”很不幸,“文革”期间,这些曲谱都被一把火焚烧殆尽。 1967年,许鸿宾因肺气肿送医救治无效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如今,代表着嘉兴清唱流派的兴工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但嘉兴玉茗昆曲社的社员在许紫钰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现在已经能唱会演,也算是对一代笛王许鸿宾的一个告慰,希望昆曲的悠扬笛声能在嘉兴这片江南热土经久不衰。 ![]() 张卫平藏《试谱毛主席词十四首》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