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的浙江巡抚阮元(字文达),是一位学识渊博,长于考证,人称才通六艺的一代经师。一天,有人送来一篇石鼓文拓片的诗作向他请教。石鼓文是秦以前的刻石文字,往往难以理解。阮元一看,只有首章,却无次章,有头无尾,不知什么原委。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的浙江巡抚阮元(字文达),是一位学识渊博,长于考证,人称“才通六艺”的一代经师。一天,有人送来一篇石鼓文拓片的诗作向他请教。石鼓文是秦以前的刻石文字,往往难以理解。阮元一看,只有首章,却无次章,有头无尾,不知什么原委。好在他正主持编辑《经籍籑诂》,手下有一批从各地聘请来的学者专家。可是请来的几位,推敲来推敲去还是读不通,一筹莫展。阮元见了心里很不自在,忽然他想起一人,眼睛一亮:“快请新来的侃叔先生!” 侃叔是吴东发的字。东发接过拓片略加沉思,便说:“这篇石鼓文的次章,就是首章的前半部分,要重叠起来接着读。”说着照此诵读一遍,再行分析,果然文通理顺。 阮元暗暗称奇,心想自己研究金石文字这么多年,结交的行家不知多多少少,此论却头一回听到。 吴东发又解释道:“古人勒刻石鼓文字,十分不易,凡上下章内容相同的句子就省略了。其实不只石鼓文,读毛诗也会碰到类似的例子。”一席话说得众人茅塞顿开,阮元十分佩服:“先生真高见也!” 吴东发(1747—1803),澉浦人。乾隆时诸生,嘉庆时岁贡生。早年崇奉理学,壮年潜心于经学,尤精通《尚书》,是清代颇负盛名的经学家。他兼通金石文字,凡商周秦汉之文,多有考究。他虽是一介布衣,声誉甚隆。连位居浙江巡抚之尊的阮元,也特地微服到澉浦吴宅登门造访。民国《澉志补录》记载了这一轶事:吴东发,浙抚阮元之布衣交也,便服来访,人不及觉。一日家居操琴,忽停而起立,则文达公已入门在庭中矣。问曰:“何曲未终而不弹?”答曰:“琴声中觉有贵人下临,故起迎耳。”遂相与言欢,竟日而去。所谓名士高风,公卿折节是也。 文中所谓“琴声中觉有贵人下临”语,不禁使人联想起“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睡醒后,对着门外的刘备吟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一幕。阮元屈己待人、渴慕高贤的文坛佳话,从侧面反映出吴东发才学的出类拔萃。 此后,受阮元之聘,东发参加编辑《经籍籑诂》。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吸收了他不少的见解。 吴东发科举很不得意,30岁左右中秀才,年过半百仍是老秀才,53岁时才以岁贡出贡。一介书生,以授徒为业,无一官半职,一生清贫。当时教育为科举服务,处处考虑如何应试,科场应试有很大的偶然性,即使才华出众,科场不发也无可奈何。吴东发也许厌恶应试教育而倾注精力于金石考据之学,获得全国知名。清光绪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桐,主持编辑了一本在全国读者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书目问答》。此书专为指导治学门径,为读书人选编了各门学问的书目;并推荐治学良师,即以清代著述诸名家为师,其中关于“金石学家”一章,列举了已故清代金石学名家46人,海盐吴东发亦名列其间。 吴东发多才多艺,工诗文,也擅书法、绘画、篆刻,有“大篆吴东发,小篆邓石如”之誉。他的山水画以苍莽清俊见长,海盐县博物馆收藏他的行书一幅,其父吴文晖著《澉浦诗话》2卷,吴东发加注按语,补充了许多史料。又著《续澉浦诗话》4卷,对于澉浦地方人文掌故搜罗备详。 吴东发一生孜孜于著述与艺术,著有《群经字考》、《读经笔记》、《书序镜》、《尚书后案质疑》、《经韵》、《六书述》、《石鼓文读》、《商周文拾遗》、《钟鼎款识释文》及《遵道堂诗文稿》、《续澉浦诗话》等近20种,以其真才实学、等身著作饮誉遐迩。 下录吴东发《澉浦竹枝词》四首: 二月四日春氤氲,始皇庙前人如云。侬家家住归仁里,有酒只祭屠将军。 劝君休歌行路难,丰山有女老清寒。贞魂不化望夫石,化作秦山山上兰。 慈竹湾头秋正赊,西风篱菊两三家。月明试唱董媛句,落尽巫山夜合花。 日晖桥头霜叶飞,邬家园里橘柚肥。邬先生死贻谋在,辛苦桐乡张布衣。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