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吴世昌:百科全书式的一代宗师(2)

2018-10-23 08:30 作者:陈苏 王超英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研讨会另一关注点是吴世昌的学术态度。 吴世昌侄女、《吴世昌全集》编者吴令华分享了吴世昌文章《怀疑与学问》,常常对过去学者的学说抱怀疑态度,常常和书中学说辩论,评判书中学说,修正书中学说简直就是他本人学


  研讨会另一关注点是吴世昌的学术态度。

  吴世昌侄女、《吴世昌全集》编者吴令华分享了吴世昌文章《怀疑与学问》,“常常对过去学者的学说抱怀疑态度,常常和书中学说辩论,评判书中学说,修正书中学说……简直就是他本人学术生活的真实写照。”

  “不误文章事,不负家国心。”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李超套用吴世昌的话,如此评价他。李超认为吴世昌是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具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发表《论学术道德》,对当下学者,也非常值得借鉴。他提到四点:学术是最客观的,所以要摒绝一切主观与成见,尊重客观的证据;学术是最不势利的,所以研究的人也要摒绝势利,只求真理;研究学问虽不讲势利、不讲情面,却要有点风度、有点雅量;研究学问要对自己忠实,最忌取巧。这些原则也是贯穿他研究始终的。”

  海宁本土学者王学海认为吴世昌在学术上取得极大成就,在于他在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吴世昌在释“诞”论文中,以当代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批判反思,自觉树立当代训诂学的现代意义与当代价值,《〈诗〉三百首“言”字新解》《诗与语音》等,以科学态度严谨又翔实地对古文字的字义、字形及文字字用,作出科学考证,“吴世昌问题意识与跨界研究,至今仍是作科研的重要借鉴方法。”

  《浙江学刊》文学资深编辑、研究员项义华从海宁多元的人文学术传统谈到吴其昌和吴世昌兄弟,他认为吴世昌敢于裁断,颇有锐气,“吴世昌有个特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很注重从自身感受出发,注重文本……现在评论吴世昌,包括海宁其他学术前贤,我们要参考前人研究,但在作出裁断时,要把前人习惯的观念,先搁置,形成对文本的独立判断,再与诸家思想参照。”

  吴世昌着力于词学研究,并多特别创造,是著名词学家、诗学家,所授弟子也多为诗词领域,施议对、陶文鹏、董乃斌等都在诗词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蜚声中外。陶文鹏遗憾于老师虽在红学研究方面驰名中外,却没有相关弟子。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子彦认为吴世昌红学研究打通中西,非常有个性。她总结吴世昌红学研究的两大贡献:在具体学术问题上的切实推进,在传播上的里程碑意义,1961年以英文出版《红楼梦探源》,对红学研究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红学真正走向世界。

  刘跃进总结了海宁的两大传统:近代以来由王国维开创的文史传统,吴氏兄弟都是在这个传统下成长起来的;文学的传统,包括诗词的传统和小说的传统。“这三方面在吴世昌先生的研究中都有体现。”

  吴世昌的红学研究,不同于俞平伯,也不同于何其芳,他带有西方理论的色彩;诗词研究,是吴世昌最拿手的领域,他更关注艺术和形式,独具慧眼。

  “吴世昌是文学家,但他的研究绝不限于文学,他走出了文学;他是中国的学者,走出了中国;在他身上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刘跃进认为研讨会最终要解决的是,“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最核心问题是什么?可以总结为:通变意识,通即继承,变即发展;他们这代人的家国情怀,从未把学问当作个人的饭碗,这是我们今天最缺少的;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师,只谈学术本身;这代人的刻苦。这是我们需要发扬光大,传递出去的。”
 

9月15日,纪念吴世昌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宁举行。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