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印通先生的家乡要把小学名称冠以先生的大名,想必是要继承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和教育责任。张先生的理想,自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就以办好教育为己任一以贯之。他的教育思想更是广博、深邃。一九八六年,南湖畔嘉禾饭店隆重举行张印通先生纪念会,并出刊
张印通先生的家乡要把小学名称冠以先生的大名,想必是要继承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和教育责任。张先生的理想,自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就以办好教育为己任一以贯之。他的教育思想更是广博、深邃。一九八六年,南湖畔嘉禾饭店隆重举行张印通先生纪念会,并出刊《纪念张印通先生》集。通读全集可以从他的同事、学生、亲人和乡亲的叙述中,了解先生的思想于一二。在所有教育思想中,我个人觉得先生的“生本”思想是其基石,也是他在言传身教中贯彻得最为彻底的。“本”乃根本,教育的根本就是让朝气蓬勃的学生受到教益,而不是抛开,甚至嫌弃。 在撤离新塍之前,张校长召开教师大会,他说:“嘉兴中学不能放假,不能解散,嘉兴中学的师长不忍看着几百个学生沦陷在嘉兴当亡国奴……”有人问,校产怎么办?他说:“整理好,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寄存起来,若把校产比学生,校产是有价的,青少年学生是无价的……”这是张校长同事的回忆。 在逃亡途中,张先生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照顾不到。除嘉兴中学的学生外,他还设法收留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嘉兴中学在南迁途中,碰到了同样逃亡的嘉兴女中师生。当时女中已经无法维持,就地解散,张校长闻讯,就把女中的学生找来,允许在嘉中借读,使这批学生不至于流离失所。除了嘉兴女中,张印通校长沿途还收留了部分湖州中学、杭州初中的学生,甚至还收留过江苏个别县中的学生。在张校长眼里,只要是落难的同胞,不管是不是嘉中的学生,都是他的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张校长宽严结合。一方面他对学生极其严格,比如学生一律穿校服;男生不准留长发,女生发不过耳际;除佩戴符号外,并有臂章表明学号……他对学业抓得也非常紧,即使日机袭击碧湖时,学校也没有停学,只是决定每天早晨提早开饭,若警报一响就带着自己的行李、荷包饭疏散到校外,在树林里自修,待日落后再回到学校,晚上上课。这种跑警报的学习生活,汪曾祺先生曾在《跑警报》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记述。汪曾祺把“跑警报”写得妙趣横生,张校长带领的学生也没有喊苦。这些在抗战过程中深受磨难的人,很会苦中作乐。 另一方面,张校长又是宽容学生的,他始终为学生的后路着想。武侠大师金庸在联高时涉及过一件“壁报事件”。学校有一个任学生自由编写的壁报,金庸因在壁报上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以乱喷毒汁、大眼吓人的眼镜蛇形象讽刺严苛的训导主任,遭学校开除。张校长惜金庸之才,通过同学的关系,帮助他转学到衢州中学,使金庸先生没有辍学。 除了维护金庸,张印通校长还为另一群学生辞去了联高校长职务。1942年春,日军多次侵犯浙南,占领金华,丽水危在旦夕。学校得从碧湖镇迁往更为偏僻的海拔六百多米的南田村(今属文成县)。南田村是瑞安、青田、文成的交界处,交通虽然封闭,但小气候好,是高山平台,有“大旱不绝收,大水不漂流”的环境。这里又是刘基的故里,民风好,而刘基庙又给办学提供了现成校舍。当时,其他学校都收到了教育厅发的搬迁经费,唯独联高没有收到。学生们很激愤,把厅长许绍棣的屋子给围了起来。随后教育厅张贴布告,用“思想偏激,行为不轨”罪名开除为首的几名学生。张印通校长想尽办法,顶着压力给这几个学生发了“肄业证书”,为他们离开联高后,继续有书可读,提供了条件。 为了这次争执,张校长不得不引退辞职。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做事情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作为校长的张印通先生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他的出发点就是要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育成才。有学生回忆在从碧云镇搬迁至南田村路上困难重重:学生生病,日机轰炸,食物紧缺。一天傍晚,师生们被张校长唤到小溪边的草地上,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位为教育呕心沥血的校长流着眼泪无比伤心地说:“……我印通一生致力办学,办到这个结果,简直办不下去了……”这番肺腑之言,足见其对教育的赤诚之心。 为了在战乱中保全嘉兴中学,张印通校长几次顾不上自己家人的安危,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仔细想想,在那样的环境下,又是人之常情,因为对一个有识之士来说,都是想要承担更大的责任的。 张印通校长是有更广博的心的,他宽怀地容纳着学生,所以在与学生讲话时,有句口头语:我们要好啊……(待续)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