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瑶光(1817-1882),字雪门,号复斋,晚号复叟,湖南善化(长沙)人。
许瑶光墨迹 在嘉兴历史上,有多位知府对南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明代的把烟雨楼移进南湖的赵瀛、建造钓鳌矶和“瀛洲十二胜景”的龚勉等,而同治、光绪年间三任嘉兴知府,有“近世少有的贤太守”之称的许瑶光,也在南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许瑶光(1817-1882),字雪门,号复斋,晚号复叟,湖南善化(长沙)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历任桐庐、淳安、常山、诸暨、宁海、仁和等县知县。同治三年(1864)起18年间,他三任嘉兴府知府,政声卓著,被载入《清史列传·循吏传》。著有《雪门诗草》十六卷、《谈浙》四卷。 许瑶光是因为在对太平天国的作战中有功而被任命为嘉兴知府的。他在诸暨任上,与太平军巷战,竟至左右额顶心、发际、右耳根、右臂膊等共七处受伤,浑身血污倒在地上。如此悍勇,在从小熟读圣贤书、靠做八股文而进入仕途的官员中确实少见。许瑶光身上有着一股湘人的狠劲。 同治三年,许瑶光走马上任嘉兴知府。第二年,他就开始着手对烟雨楼旧址进行整治和美化,他在烟雨楼小岛的沿湖堤岸上,种植了桃李和杨柳等花木,写了《寻烟雨楼旧址并栽桃李于湖堤》四首以纪其事。其四云:“而我栽桃李,居民亦种菱。疮痍难骤复,风景已中兴。”其一云:“明知楼已毁,渡水且寻春”,“欲复钱王迹,踌躇土木频”,显见其踌躇满志,要重建烟雨楼,使经济和风景一起“中兴”。 同治六年(1867),许瑶光于烟雨楼埠头建“清辉堂”,面湖三楹,并亲自写了“六龙曾驻”的匾额,以表示乾隆皇帝当年曾在此驻跸。同治八年(1869),他听嘉兴的老人说,以前南湖有八景,但到底是哪八景,就记不清楚了,而且方志中也没有详细记载,于是他以南湖为中心,取当时嘉兴城郊八处古迹、景点,合称为“南湖八景”,并为此作序题诗,请其友秦敏树作“南湖八景图”,与“八景诗”一同镌刻成碑,在烟雨楼南面的钓鳌矶上建造一亭子,将碑石置于亭中,取名八咏亭。这八景为:南湖烟雨、东塔朝暾、茶禅夕照、杉闸风帆、汉塘春桑、禾墩秋稼、韭溪明月、瓶山积雪。这八景中“南湖烟雨”为最美,被称为“嘉禾第一景”。八咏亭于一九一八年重建烟雨楼时拆去,现南湖八景碑立于烟雨楼北面西长廊。 还是在同治八年,许瑶光又在烟雨楼旧址的东侧,建造了三间平房,取名亦方壶,这名字显然是从乾隆“不蓬莱岛即方壶”的诗句中来的。同治十二年,许瑶光又在清辉堂左右各建厢房,分别取名菱香水榭和菰云簃。 当时还有个插曲。有人看到许瑶光在南湖湖心岛建造亭台楼阁,种植佳花名树,还不时写写诗来纪其事,就写了一首诗来讥笑他,“太守何庸博雅名”,指责他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博取“风雅”之名。许瑶光对此也写了一首《八咏亭成,有人题云太守何庸博雅名,作此解嘲》:“润色湖山岂为名,春风沂水杏坛情。况邀翠辇巡游地,宜遂苍黎仰慕诚。补种荷花延白鹭,预栽杨柳待黄莺。较他卧阁偷闲吏,似觉经营日有成。”自注说:“余修葺南湖亭阁,有人题句云太守何庸博雅名,作此解嘲。”就是说,我点缀南湖景色,虽然说不上什么功绩,但比起什么事都不干的“卧阁偷闲吏”,自己还是有那么一点成就感的。话说得不卑不亢,极见分寸。 此后,许瑶光还真是不改初衷,照旧做他的“风雅太守”。同治十三年,他把上一年觅得的米芾真迹,摹刻米芾真迹碑于鉴亭铭碑的反面,供公众观赏。光绪元年(1875),又建了宝梅亭,把名将彭玉麟的两幅梅花图及题诗收藏于内,并撰《构玉梅亭》诗,刻石以纪其事。把大画家吴镇的《风竹图》真迹刻石后也移置宝梅亭内。 这样,粗粗一算,许瑶光在嘉兴知府任上,在烟雨楼小岛上共建有清辉堂、菱香水榭、菰云簃、八咏亭、亦方壶、宝梅亭等景点,而地方士绅所筑的来许亭、鉴亭,也跟他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建筑大多保存至今。假如没有这位风雅太守,南湖的名胜或许真要单调一些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