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胡桢把毕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水利建设事业 故乡情深 我把自己的宅第构成一个工字,就是时刻不忘做一个称职的水工。 水利救国的信念贯穿汪胡桢的一生,他对故乡更是寄予深情。 修新志,开新河。在《嘉兴新志》中,
![]() 汪胡桢把毕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水利建设事业 故乡情深 “我把自己的宅第构成一个工字,就是时刻不忘做一个称职的水工。” 水利救国的信念贯穿汪胡桢的一生,他对故乡更是寄予深情。 修新志,开新河。在《嘉兴新志》中,汪胡桢先生凭着自己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深情,运用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娴熟的文笔,对嘉兴的方方面面,尤其对故乡的河道、水源、水利等做了精辟的阐述,也展示了他在水利方面的特长,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汪胡桢故居前身是“湖滨小筑”,旧称汪家花园。在湖滨小筑的门前,流过的河流就是他1928年主持开浚的鸳鸯湖(西南湖)尾闾的水利工程。新河开成后,如今这条河早已成为嘉兴城市一条重要航道。 1928年,汪胡桢受聘为太湖水利工程处副总工程师时,在帆落浜东购地4亩,建筑了一幢两层小楼,奉母养颐,后毁于日本侵华的战火中。 1948年,汪胡桢在毁于日寇的原住址上,重新设计建造了两排平房,供汪母及兄弟居住,也作为自己归乡养老的所在。在设计时,中间采用房廊贯通的方式,从上面看下来,呈一个标准的“工”字形,汪胡桢亲笔题名“湖滨小筑”,并镌刻于墙上。 他说:“我把自己的宅第构成一个工字,就是时刻不忘做一个称职的水工。” 小筑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建筑形式,他的小筑清水砖砌墙,林木葱茏,质朴典雅,仿若汪胡桢先生一生的写照,简约而朴素。 汪胡桢一生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建水库时,住草棚、工棚、窑洞,很少回家。据汪胡炜回忆,汪胡桢在亲手建造的湖滨小筑,先后只居住了六七个月。 而在外孙女武树红的记忆中,外公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见的次数不多,“给我的印象总是一直在看书、写书。” 汪胡桢晚年曾几次坐沪杭线路过嘉兴,只能从车窗眺望一下故居,回来的时间少之又少。“卅年不饮鸳湖水,井巷依稀入梦中”,眷念故土的他,去世前夕,还托人打听湖滨小筑近况。 20世纪30年代,汪胡桢还曾和人在故乡(嘉兴省立二中)开办高级土木科,既帮助贫困子弟解决就学问题,也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汪胡桢说过自己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祖国的科学大坝早日竖起来,这一天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是,如果我能化为一块石子、一把泥土,筑进科学的大坝,我在黄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和自豪”。 正如吴旭先生所言:记住一件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件,更要让社会记住为此做出贡献的人。 1983年,汪胡桢和夫人在87岁那年,就给自己的子女写下一份预告,其中一条,就是他们过世后,要把他们的骨灰撒在嘉兴的南湖中。 1989年10月13日,92岁高龄的汪胡桢先生在北京寓所溘然长辞,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念。 南湖完成他们夫妻水葬一处的遗愿。故乡也以温暖的怀抱再次拥抱她的游子。 站在汪胡桢故居内,隐隐会听到火车经过的声音。“一代水工”的人生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间。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