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胡桢1949年与家人在嘉兴故居合影 【分享会精华整理】 汪胡桢先生一生中最突出的 是他深沉的爱,爱中国的情结 汪胡桢后人、女儿汪胡炜 父亲一生中最突出的是他深沉的爱,爱中国的情结。他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
![]() 汪胡桢1949年与家人在嘉兴故居合影 【分享会精华整理】 汪胡桢先生一生中最突出的 是他深沉的爱,爱中国的情结 汪胡桢后人、女儿汪胡炜 父亲一生中最突出的是他深沉的爱,爱中国的情结。他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所有经历无不渗透着他“水利救国”的梦想。在旧社会,他实地勘测的水文资料、写成的报告都被束之高阁,无人理睬。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淮河泛滥,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周恩来总理数次派人到嘉兴与汪胡桢交谈。这次机会对疏导淮河、治理淮河有一定想法的他来讲,是一件动心的事,是梦想成真的事。在周总理亲笔信的感召下,他毅然决然说服了家人,只身投入了治淮工作。第一步骤是选址——安徽省霍山县佛子岭。 作为佛子岭水库的指挥长,父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为培养人才,自编教材,在工作之余办起了佛子岭大学。他谆谆教诲,大家都称他为佛子岭的大学校长。这个学校解决了白天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难题,同时提高了水库工作人员的学识,为今后再造梅山水库时,积累了不少经验。 全体员工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工作着学习着生活着。奋战了两年有余,880天,耗资3800万元,在水利史上交出了一张红色的考卷,一张合格的考卷。这是深沉的爱结出了硕实的爱的果实。 被汪胡桢传奇人生折服,因此我爱上了嘉兴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一级调研员吴旭 我从研究淮河治理开始,到了解佛子岭水库,从佛子岭水库研究到汪胡桢其人,我被汪胡桢的事迹所打动,被汪胡桢传奇人生折服,因此我爱上了嘉兴,更愿意来嘉兴,这里是汪胡桢研究的圣地,是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是这里的土地培养他走上了水利人生,在全国的水利建设中大显身手,大展其才。 他所建的佛子岭和梅山水库,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为什么?不是现在没有技术能力,不是没有经济支撑,而是因为建设这类坝型的水库,功能、材料和经济发挥到了极致,确实有点冒险。 谁敢冒险?谁敢担当?我认为,唯有汪胡桢先生。 因为,汪胡桢先生有所学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来保障,有先进的工程技术理念和建设程序来保证,有为新中国建设节省最多的经济和物资的技术担当,最主要是理论技术上的过硬,实践计算上的细致。有他的决心和能力,有他的理想和信念,有他的执着和勇气,必定能够成功。我理解的汪胡桢,他就是这种人。 汪胡桢,我把他定位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南京师范大学学者、《一代水工汪胡桢与南京新村建设》作者尹引 今天是第九趟来到汪胡桢故居,每次都有收获。 为什么我会来这么多趟嘉兴?我每次到汪胡桢故居的时候,就会发现我看到了某一个物品,和他的某一个历史事件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关联。 汪胡桢,我把他定位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我认为现在还有很多点,我们没有发觉,希望现在研究汪胡桢的人越来越多了,集聚大家的力量,可能会挖掘出汪胡桢背后更多更有意思的故事。这个人无论是他的精神也好,还是他的一些工作的方法也好,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讲要创新,实际上汪胡桢无论是在水利方面,还是在他的教育方面,都有很多创新点。教育上的创新,“佛子岭大学”是个典范,很多学生都是在工地上边学边干,白天干活,晚上在一起学习,能者为师。 汪老身上最珍贵的是这几点:使命感,好学,低调。他最初学水利,是为了生存,学了水利,就想着“救国”,抗战期间,自发编撰《中国工程师手册》,这是爱国,新中国成立后治淮,依然是爱国。踏实做事,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科技报国。这些都是当下值得向他学习的地方。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