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1年,沈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露出了狰狞的面孔。来年春,不断挑衅的日寇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视死如归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枪炮声响彻上海。 在古都南京的大学校
南京: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1年,沈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露出了狰狞的面孔。来年春,不断挑衅的日寇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视死如归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枪炮声响彻上海。 在古都南京的大学校园里,一个大二女生的课堂习作——《浣溪沙》,摆在了文学家汪东的面前: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慧眼如炬的汪东大为惊叹,民族危机在这位秀气娴雅的少女笔下有如此微婉深刻的反映,殊为难得。如此才华汪东自是加以勉励和肯定,此后师生之间始终保持联系,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祖棻一直得到汪先生的指导和赞赏,后来的《涉江词》大部分经汪先生亲自批点。 其实,早在1929年还在上海读书期间,沈祖棻就以“紫曼”之名在《真善美》公开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夏的黄昏》,她致力于新文学,坚持写新诗、散文、历史小说、独幕剧等,还凭小说《暮春之夜》夺得纯文艺刊物《新时代》的“无名专家号”第一名。 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十多年后,古都南京的古典文学风气依然甚浓,聚集着一个中国古典文化师资的豪华阵容:汪东、吴梅、黄侃、汪辟疆、胡小石等。这些名重一时的词学名家,所营造出的浓郁古典文化氛围,深刻地影响了就读其中的学子。在这样的风气之下,沈祖棻得以将更多的热情投注于古体诗词创作。 大学一年级,吴梅《词学概论》开课,规定学生每两周填词一首,限制很严,批改起来却认真,朱墨鲜明,连圈点也一笔不苟,如印出来的一般。汪东为学生讲词,深入腠理,把作品的精微奥妙之处,完满地表达出来。听的人不但不感到枯燥,简直飘飘然如入化境。在沈祖棻的身边,还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益友,她们在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训导下以填词为乐,沈祖棻、龙芷芬、王嘉懿、曾昭燏、尉素秋五位女同学还发起组织了一个词社——梅社,五个女孩象征冰清玉洁的梅花五瓣。梅社每两周聚会一次,轮流做东,指定地点,决定题目,下一次作品交卷,互相研究交流,然后再抄录起来,呈吴梅批改。以后梅社影响力逐渐加大,更多才华横溢的同好加入。 这些风雅的学子,还别具一格以词牌作为各人的笔名。“点绛唇”即是沈祖棻,在同学眼里祖棻就是个明眸皓齿、服饰入时的苏州美人,尤其是祖棻唇上涂抹胭脂,又“当推眉样第一”,人如其名尤为传神。她们还兼取大观园中的角色,祖棻即是宝琴。六朝古松秦淮河,玄武湖畔水如烟,见证了这些沉浸在唐诗宋词古韵中的少女们的青春往事和华章连篇。暴风雨前宁静的古都南京,还迎来了湘江畔的少年郎——程千帆,他与沈祖棻这对文章知己在这里相遇并相爱了。 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这个研究班聘请了国学家胡小石、胡翔冬、黄侃、吴梅等为指导老师,课程设置涉及经学、史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诗学、词学等,旨在“培养国学师资,造就高深人才”。 1935年至1937年间,沈祖棻还以“绛燕”的笔名在《文艺月刊》上先后发表了《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厓山的风浪》《马嵬驿》《苏丞相的悲哀》五篇历史小说,被文坛誉为富有奔放的热情和飞腾的想象。 在南京,持续而深入的古典文学教育影响了沈祖棻日后的创作和教学方向,正如她在《自传》中所云:“在校时受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影响较深,决定了我以后努力的词的方向,在创作中寄托国家兴亡之感,不写吟风弄月的东西,及以后在教学中一贯地宣传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 ![]() 饮马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