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山镇地处桐乡西北一隅,旧时,因与崇福、梧桐等中心城镇相距较远,且长期以来属于农耕社会,工商业依托周边石门、洲泉、练市等集镇,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它的历史人文底蕴相对浅薄,而且确实也不可否认,在《石门县志》等地方史籍中,记载河山镇境内的史实
河山镇地处桐乡西北一隅,旧时,因与崇福、梧桐等中心城镇相距较远,且长期以来属于农耕社会,工商业依托周边石门、洲泉、练市等集镇,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它的历史人文底蕴相对浅薄,而且确实也不可否认,在《石门县志》等地方史籍中,记载河山镇境内的史实与诗文是少之又少。但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一方面固然需要历史文献的积累,另一方面更需要现代人去不断挖掘、收集与整理。河山镇地处边远,多水近山,其“河山”名称也因山水而得,河光山色,别有特征,亦有为其他城镇所不及的一面。本人主编《河山镇志》以来,翻阅了许多地方史籍和名人诗集、笔记等,发现自唐宋以来有不少文化名人曾路过或寓居今河山镇境内,明清以后,更有一些地方名流生活在今河山镇境内,留下了不少锦绣诗篇。 含山地处桐乡、湖州市南浔区之间,虽海拔不高,但因峙立于一片平畴之上而显得特立独行,也更受文人墨客的偏爱,唐代著名诗人韦庄曾泛舟含山塘(今称运河中线),夜宿客栈,留下了一首《含山店梦觉》诗:“曾是流离惯别家,等闲探访名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也曾路过含山,写下《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诗,长达十七行,其中写到含山塘边农民车水的情景:“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咿哑啸簧鸣,轱辘连锁转。”其他地方文化名人如沈宏、杜森、沈宁和、徐旷、吴文杰等,均留下关于含山的诗篇。 五河泾,俗称五航泾,是旧时河山镇域内的一个小集市,历史上曾是五泾乡、八泉乡政府所在地。抗战时期,崇德县(今已并入桐乡市)政府曾一度留驻于此。它因无量桥港、慕仁桥港、沈店桥港、车士桥港和日晖桥港五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形成的大漾潭称龙潭,俗称五脚漾,水面开阔,尤其在梅雨时节,水流湍急,时有漩涡卷起,漾潭四周形成了五个小半岛,由南双桥、北双桥、日晖桥等桥梁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水乡集市,清末及民国时期,曾相当繁华。 五河泾地名,最早见于元代文人虞集的一首诗作。虞集(1273-1348),是南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四川眉山人,元代著名诗人、学者,与揭傒斯、范梈、杨载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少受家学,曾师从理学家吴澄,游学四方。虞集曾在五河泾结庐读书,他写的《五河泾清气图》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写五河泾的诗,诗云:“野老无嚣习,临流小结庵。淳风三代上,清气五河南。” 五河泾漾潭因水面开阔,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时期一直是民俗文化赛龙舟的理想之地。清代康乾间,石门文人倪大宗作《清明竹枝词》八首,其中一首写到蚕农在五河泾赛龙舟的热闹场景,船头插满彩旗,船上有人专司锣鼓,在两岸观众的欢呼声中,参赛选手齐心协力,船行如箭,场面非常壮观。诗曰:“日斜归棹急如星,港面梢旗白间青。一棒号锣双出跳,船头齐集五河泾。”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