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平原作为江南的中心,本就适宜水稻生长,从唐代开始,又加强了农业开发,使其重要的地位因运河的开通而日益昭显。当时李翰有《苏州嘉兴屯田记绩颂并序》一文记载了其地位和开发情况: 浙西有三屯,嘉禾为大,乃以大理评事朱自勉主之。且扬州在九州之地最
嘉兴平原作为江南的中心,本就适宜水稻生长,从唐代开始,又加强了农业开发,使其重要的地位因运河的开通而日益昭显。当时李翰有《苏州嘉兴屯田记绩颂并序》一文记载了其地位和开发情况: 浙西有三屯,嘉禾为大,乃以大理评事朱自勉主之。且扬州在九州之地最广,全吴在扬州之域最大,嘉禾在全吴之壤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里。公画为封疆属于海,浚其畎浍达于川,求遂氏治野之法,修稻入稼穑之政。芟以殄草,剔以除木,风以布种,雨以附根…… 古代“浙西”相当于今天的浙北平原,即杭嘉湖平原。“安史之乱”后,为了兴复遭战争破坏的北方,加强南方的开发利用,于是在浙西设立三屯,开垦荒地,以充分发挥其“粮仓”作用。 其中,嘉兴平原最大,因此派遣大理评事朱自勉来管理。文中说,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其中以扬州为最大;整个扬州又以“吴”(即今天的苏南和浙北)为最大;而嘉兴平原又在整个“吴”地中土地最肥沃,最适宜于粮食生长。所以嘉兴粮食生产对整个江南、整个中国关系甚大。 嘉兴的田地又分二十七屯,广袤曲折,既平坦低洼,又靠山临海,朱自勉根据不同地形特点,进行整治。东面临海,划定疆界,建造海塘,以护卫内地;低洼之地开凿田沟排水,疏浚河道,又用古代“燧人氏”之法烧去荒地野草,开发成良田,又加强田间管理,在除草、播种、培土等方面提高栽种技术…… 这以后,嘉兴平原成为一块宝地,以粮、桑为主的农业经济一直沿袭至今。 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嘉兴的农业,重视漕运。历代诗人也留下了无数吟诵的诗篇。 清代桐乡诗人陆以諴在《鸳鸯湖棹歌》中写道: 青苗何事取民钱, 租埒六州满载船。 大有频征能记否? 高丰白鹤集屯田。 “青苗”,指古代的“青苗法”,是指春天政府贷款给农民,帮助他们春耕,但往往变成官吏硬性摊派、趁机剥削的手段,所以诗人对此提出疑问。“埒”(liè),等同。“大有”,丰收年成。“高丰”,唐代嘉兴开发屯田时的屯名,据传,当时白鹤集于高丰屯,被人认为是“大穰”(即“大有”)的征兆。 诗人在诗歌下自注道:根据李翰《嘉兴屯田记颂》,当时朱自勉为嘉兴屯田官,开发嘉兴,每年一地的赋税收入数量与浙西六州相同,可见嘉兴一地产粮之丰。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传说,如高丰屯的白鹤祥兆。 如果说陆以諴的诗重在叙述史实,那么嘉兴诗人朱麟应的《鸳鸯湖棹歌》则是写现实: 秋晚村村社鼓催, 登场粳稻尽成堆。 年丰可救江淮俭, 愿得东屯白雀来。 “社”,古代农民祈求丰收的祭祀庆典活动,有“春社”“秋社”。诗的前两句描写农村秋天丰收、农民庆祝的场面。后两句则引用民谣和传说来突出嘉兴平原的农业地位。 |
- 上一篇:锦绣诗篇咏河山(上)
- 下一篇:稻花香里,嘉兴诗人说丰年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