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 蚕乡物语 【蚕宝宝】含山附近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以养蚕为种稻之外的头等大事,桐乡一代大儒张履祥(杨园)的《补农书》有浙西之利,蚕丝为大、蚕桑利厚的观点,这也是他亲身实践得出的结论。湖州的陈旉在他
六、 蚕乡物语 【蚕宝宝】含山附近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以养蚕为种稻之外的头等大事,桐乡一代大儒张履祥(杨园)的《补农书》有“浙西之利,蚕丝为大”、“蚕桑利厚”的观点,这也是他亲身实践得出的结论。湖州的陈旉在他的大著《农书》中干脆这样说:“(养蚕)以一月之劳,贤于终岁勤劳,且无旱干水溢之苦,岂不优裕哉。”因为养蚕有这样的种种好处,加上蚕的外形白白胖胖,蚕乡人都把蚕亲昵地称为“蚕宝宝”,或者,干脆直接称之为“宝宝”,像是称呼自家的孩子一样。这份感情,外乡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吧。每年春天,在浓浓的春意里,蚕从蚁蚕、小蚕、大蚕到老蚕,最后吐丝结茧,悄悄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孩童的眼中,蚕宝宝的一生,宛若一曲民歌,是那么欢快,那么生动有趣。 ![]() 蚕花娘娘塑像 【赞蚕花】从前的叫花子里,有一种人是会唱赞蚕花的,这些叫花子,在看蚕时节来吾乡,端着蓝花碗,身子软软地倚靠在大门边,口里念念有词。会唱赞蚕花的叫花子很吃香(受欢迎)。其中一些叫花子还古风犹存,据徐春雷《茅盾故乡名胜风情》记载,旧时养蚕季节,常有一些民间艺人(其实是叫花子)身背竹篓,篓中放养一条无毒黄蟒蛇,来到蚕农家门口,口中唱:“青龙到,蚕花好,去年来了到今朝,看看黄蟒龙蚕到,蚕花廿四分稳牢牢……”蚕农家一般赐予米、鸡蛋、棉兜等土产。 【扫蚕花地】此种习俗我无福得见。我长大的年代,正是蚕乡大破封建迷信的年代,哪个老太太还敢来吾乡扫蚕花地。不过,小时候轮到我扫地,特别是打扫空旷的厢屋的时候,我听我母亲说过这样的话:好好交扫,勿要像扫蚕花地。扫蚕花地是什么样子的,多年后,我问我的老母亲,她说她也没有见到过,总之是东扫一把,西扫一把的样子吧。我查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说这个“扫蚕花地”其实是古代傩舞演变过来的一种说唱形式,时间大致在清明前后,一些家境殷实的人家,这个时候总要请上一位女性表演者来厢屋或者蚕房,你看那婆娘,红袄绿裤,鬓边簪着蚕花,左手托着铺有红绸、缀满蚕花的小蚕匾,右手自然是一把扫帚,不过扫帚柄上也装点着朵朵蚕花。这女艺人在锣鼓的伴奏下,边跳边唱(祝愿蚕花丰收的蚕花歌)边做着扫地的样子,象征着扫除晦气和将来危害蚕宝宝生长的各种孽障。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