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一年的春天,晚年的黄源在回望什么呢? 黄源当时的夫人许粤华七月间到日本留学去了。黄源准备离职后也过去。鲁迅虽然觉得还是不离开为好,但见黄源去意已决,也就不再劝阻。 《译文》出至一九三五年九月第十三期停刊。上有九月十六日鲁迅与茅盾合撰的一篇
![]() 某一年的春天,晚年的黄源在回望什么呢? 黄源当时的夫人许粤华七月间到日本留学去了。黄源准备离职后也过去。鲁迅虽然觉得还是不离开为好,但见黄源去意已决,也就不再劝阻。 《译文》出至一九三五年九月第十三期停刊。上有九月十六日鲁迅与茅盾合撰的一篇一百三十多字的《〈译文〉终刊号前记》,说:“因突然发生很难继续的原因,只得暂时中止。”终刊号“呈给读者,以尽贡献的微意,也作为告别的纪念罢”。透着难言的无奈,大度的隐忍以及与读者的惜别。 萧军知道《译文》被迫停刊后,十月一日写信给鲁迅。四日,鲁迅在回信中说: ……对于《译文》停刊的事,你好像很被激动,我倒不大如此,平生这样的事遇见的多,麻木了,何况这还是小事情。但是,要战斗下去吗?当然,要战斗下去!无论它对面是什么。 一九三五年被称为翻译年。有这方面才气与能力的文化人都争相为翻译事业出力,并以此迂回着冲击图书审查制度。以鲁迅为旗帜的进步的文化人士,本应该携手共同努力,实力越大越好,成果越丰越好。何必如此相煎太急呢!这正是鲁迅隐忍的原因,也是他要继续战斗下去的原因。 写到这里,禁不住要赞美朱生豪的伟大。当年他只有二十三岁,刚从大学毕业,默无声息地在世界书局做编辑。他从不,甚至还不够资格参与此类争斗。但是他不事任何张扬,专注于内心的历练,以非凡的毅力与功力,以接着而来的十年战乱中贫病之身,不辍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直至熬干了他最后一滴血,业未竟命早逝。五十三年之后的一九八八年,黄源按捺不住惊疑的心情,给《朱生豪传》写序。序中说: 然而,我们对这位够得上鲁迅所说的“于中国有益”,“在中国存留”的杰出翻译家,所知甚少。以我个人来说,和朱生豪虽是嘉兴秀州中学先后同学,但未曾谋面。我有好几位老朋友曾在杭州之江大学念过书,后来同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也从没有谈起过朱生豪…… 一个成功的天才的功绩、作品,常萦绕在后人的心里。朱生豪翻译莎剧的成就举世公认,但他成功的途径,尚未究明,在我心中也时时有些疑难不得而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