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年代里,196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山东省嘉祥县马集公社马集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的一封信,信中建议“所有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
(一) 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年代里,196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山东省嘉祥县马集公社马集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的一封信,信中建议“所有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队队办初中,社社办高中”成为当时百姓十分质朴的愿望。神州大地立即兴起了“学校办到家门口,方便贫下中农子女上学”的浪潮,我们栖真公社(现栖真镇部分)也不例外。为方便就近上学,中心小学六年制改为了五年制,下属大部分大队的初级小学变成了完全小学,完小附设了初中班(亦称“戴帽子初中”),学制两年。在学制缩短、学生就学周期变短的情况下,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小学初中两学段的毕业生数激增的现象提前出现,尤其是县级完全中学根本无法接纳如此众多的初中毕业生。鉴于此,嘉兴县北片的南汇、双桥先于其他公社办起高中班,双桥高中设在当时的双桥农场,主要满足双桥片的生源,而我们偌大的栖真公社只分配到6个名额,远远解决不了急剧增多的生源就学问题。 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呢?那是1972年3月29日的上午,栖真公社首届高中班在中心小学举行开学典礼,公社分管教育线的党委宣传委员许良生到会致辞。就栖真公社高中班是办还是不办这一问题,许良生操着浓重的江苏宜兴口音说:当时公社党委是有过争议的,究其原因,一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导致学科开不全;二是没有相对独立的校舍;三是需要增设一套行政管理班子。但是,他十分肯定地说:公社党委认为,“高中不出社”那是好事情,做好这桩事是为全公社老百姓办了一桩实事,满足了农民子弟继续求学的愿望,为本公社培养出更多具有高中学历的有志青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接着他说:前期党委针对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对全社两所联办初中及6所大队的戴帽子初中近200人的毕业生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就其可行性,出台了创办栖真公社高中班的预行方案,并议定招生简章。最后方案决定,一是组建栖真公社高中班筹备领导小组,具体由管志高负责人事及招生工作;二是暂时招收一个高中班,采用名额分配到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级行政),以学生自荐、学校推荐的形式安排首届高中班的生源;三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经过公社党委与嘉兴县教育局协商与争取,已基本就绪;四是高中班暂设在公社中心小学内,根据规模与发展将另择地址筹建,行政管理原则上由公社教革委、贫管委及栖真大队“五七”学校领导班子三结合(因为栖真大队是当时栖真公社中心小学所在地)。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