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 首届栖真公社高中班共招收64人。作为那届高中的学生,我亲身感悟到当时的公社党委对筹办高中的重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最棘手的问题。当时,师资中唯一合格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周松鹤先生(现已过世,享年64岁
(二) 首届栖真公社高中班共招收64人。作为那届高中的学生,我亲身感悟到当时的公社党委对筹办高中的重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最棘手的问题。当时,师资中唯一合格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周松鹤先生(现已过世,享年64岁),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市区一所完中教过书,为照顾家属来到嘉兴谋职。适逢栖真公社要创办高中,其家属又恰好落户在栖真公社,正愁高中教师匮乏的栖真高中班筹备小组的领导,觉得终于有了一线生机,立马向县教育局打了报告要下了他。印象中的他个儿不高,一口普通话,在相对闭塞的农村能听到如此标准的“国语”,不禁令人心生羡慕。另外,作为首届高中的班主任,他管理班级方法独树一帜,完全采用军事化的手段,编制到班排,一开始就让我们尝到严格的军训味道,这在当时也是觉得挺新鲜的事儿,他将大城市的教学规范带到了穷乡僻壤。个儿矮小的他,身穿齐整的制服,足蹬当时少见的长筒靴,透过近视眼镜,目光中透出丝丝威严,洪亮如钟声的口令,十分有精气神,俨如行伍出身,颇令人敬畏,不愧是大城市里来的老师啊! 语文老师是有了,行将开学,但英语老师尚空岗。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农村初中缺乏英语师资,故并未开设英语学科,然而征订的教材是高一的英语课本,这就让人傻眼,英语老师尚无,教材又如此脱节,怎么办呢?高中班筹备小组成员、负责人事的中心小学管志高校长一愁莫展时,经人介绍,得知栖真公社池湾小集镇上屠家,有位曾经在天津某外事银行担任过英语翻译的、叫屠戟森的老先生(原嘉兴学院屠宝瑜教授的本家),退休赋闲在家,于是上门邀聘其担任英语教学工作。当然,教材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从初一英语学起,且由老先生亲自铁笔、钢板、蜡纸翻印教材传授我们。尽管老人门牙已缺如,但老人家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足以感动我们,感谢老先生让我们懂得了一点ABC。因为外语在文革中不被重视,又不是必考科目,恢复高考后才慢慢计入总分的,记得我的几位同学就因为高中时学过英语而优先被嘉兴师范英语班录取,这还真得感谢这位老先生。 文科老师有了,再说理科老师。原本拟定由嘉兴师范毕业的王寿根老师授课数学,但因理科其他学科师资实在没有,故物理和化学也暂由其兼任着。王寿根老师夜以继日地把全身心扑在了高中班的理科教学上——备课上课、实验演示准备、作业批改,忙得团团转。终于,在5月初的一个清晨,因劳累过度与世长辞,斯年他才35岁。令人心酸的是,这时他那常年卧病的母亲因年老痴呆尚不知儿子已去世,还在床上频频呼唤自己儿子的乳名说:肚子饿了。据说王寿根老师的身世十分凄凉,父亲死于日本侵略者的空袭,那时他尚未出生。母亲怀着他,替人缝补、浆洗度日。自幼聪慧的他,读满完小,被荐上嘉兴师范。上世纪60年代初,分配到栖真公社中心小学任教。因潜心于教学事业,耽搁了个人婚事,到35岁时才经人介绍谈妥对象,然而却英年早逝,但他在当地百姓口中留下了较好的口碑。由于他没有子嗣,所以我们首届高中班的全体学生以及他过去的学生自发地为其送行,过程庄严而隆重。 王寿根老师的过世,让开办才50来天的高中班塌了半边天,因为理科的课程全由他担当的啊。 栖真公社高中班到底还办不办?这问题又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公社党委及高中班筹备领导小组的领导就其现状,摆问题,挖人才,当机立断,从联办初中,抽来栖真农中的创办人之一曹学良老师担任数学教学;后又从一个戴帽子初中,调来合格师资,湖师院毕业的黄日钧老师担任物理教学;还从联办初中,抽了老三届知青朱德铭老师担任化学教学,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