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7年,在嘉兴县蚕桑会议上,陈起濂将1966年秋蚕的室外饲养情况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上级领导和与会人员的赞赏。那年,高照公社在领导的支持下,扩大了室外养蚕的试验范围,在上一年卫东一队试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1967年,在嘉兴县蚕桑会议上,陈起濂将1966年秋蚕的室外饲养情况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上级领导和与会人员的赞赏。那年,高照公社在领导的支持下,扩大了室外养蚕的试验范围,在上一年卫东一队试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民12队、火炬8队两个试验区,其中卫东一队室外饲养达百分之百。这一年的试验结果,三个试验区的室外饲养均获得成功。与其他生产队的老办法比较,不仅节省了劳力,而且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三个试验区室外养蚕均获得成功,引起公社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将室外养蚕的试点经验向全公社推广。在公社的统一规划下,1968年开始,高照全公社室外养蚕方法陆续在各生产队推开,室外养蚕占总饲养量比例逐年递增,到1973年全公社各生产队室外养蚕得以普及。 室外养蚕有效地解决了发展蚕桑生产中,蚕室、蚕具短缺,劳力不足的矛盾。高照公社率先创设和推广室外养蚕,对促进当时蚕桑生产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1962年时,高照公社春蚕饲养量不到400张,产茧只有214.58担。1965年起大量栽桑培桑,蚕的饲养量迅速增加,使蚕具、蚕房紧缺,劳力紧张的矛盾突现。室外养蚕方法的创举和推广,才使在蚕的饲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妥善解决了蚕室、蚕具设备及劳力紧张的矛盾。在1973~1974年,全公社春蚕饲养量已增至2800~2900张,其中有70%的蚕种进行了大蚕室外养,使全公社的年产茧量突破了4000担。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各生产队都把室外养蚕作为养大蚕的主要形式,一直坚持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实施了17年。 室外养蚕成功经验信息的发布,引起了广大养蚕业人士的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前往高照公社参观学习室外养蚕的业内人士络绎不绝,参观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养蚕业人员。室外养蚕创始人陈起濂也通过总结经验,撰写了多篇文章,在《蚕业科学》、《蚕桑通报》等全国性杂志发表。 室外养蚕在高照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天当蚕室地当匾,室外养蚕大无边。”这句在高照蚕农中唱出的顺口溜正是当时室外养蚕的真实写照。 (文中数据由原高照蚕桑干部、秀洲区农经局退休干部陈起濂提供。) ![]() 以陈起濂为主编著的《实用养蚕栽桑技术图说》,封面由陈起濂绘制 杨金根提供 ![]() 陈起濂绘制的关于室外养蚕技术的示意图 杨金根提供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