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坊,榨油为业,俗称油车。油坊工人俗称车博士、油博士。石门油坊业历史悠久,早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镇上已有油坊二十多家,工人八百多。历经盛衰,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镇上还有敦和、德和两家。其中敦和油
油坊,榨油为业,俗称油车。油坊工人俗称车博士、油博士。石门油坊业历史悠久,早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镇上已有油坊二十多家,工人八百多。历经盛衰,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镇上还有敦和、德和两家。其中敦和油坊系洲泉吴公和油坊出资,收购石门破产的厚成油坊,继续经营。直到我童年时,石门一带民众还习惯地把敦和油坊称为“厚成车”。 榨油是重体力劳动,油坊工人不仅要身体魁梧,膂力过人,而且需有专业的技能,大多来自本省“上八府”,他们闯荡江湖,见多识广,所以获致“博士”的雅号。平时常以地域之别,抱团结伙,良莠杂处,有的重义气,讲正道,交朋友乐于助人;也有的难免沾有酗酒、聚赌、斗殴等不良习气,沿袭已久自古有之。明朝曾有崇德县令靳一派采取严厉措施进行整治。后来油坊业衰落,不复当年盛况,但油坊工人一些陋俗行为未能根治,吃白食、看白戏、硬占便宜,如有不逞,寻衅滋事,这种情况屡有发生。 中华楼闹事是由三名油坊工人前去吃面而引起的。因与跑堂发生争执,一言不合就出手,不曾想到,这位跑堂却会拳术,三拳两脚竟把五大三粗的三位大师傅打得抱头而逃。回到油坊,与众弟兄商议,就在当天下午前去“报仇”。中华楼也知道惹了马蜂窝,对方不会善罢甘休,已经预作准备。当时有十多位车博士上楼点菜饮酒,大部队人马留在楼下等待时机,楼上吃了几道菜就无端寻衅,继之就大打出手。中华楼职工先将两只八仙桌堵在楼梯口,炉灶工人又将猪油菜油熬熟,滚烫的热油向准备冲进店堂的车博士浇泼,油坊大批人员不得近前,难以上楼增援,只能在楼外街道上呐喊助威。不多时楼上的战斗已分胜负,中华楼职工中还有武术好手,把十多位“博士”打得落花流水,又不能从楼梯撤下,只得从楼窗口阳台上跳下来。“博士”们兴师动众原认为轻易就可报仇雪耻,不料又一次吃了大亏,一帮人岂肯甘休,他们围聚在中华楼四周,商量如何组织队伍,再次发动进攻,正当双方相持之际,已经惊动了当地警方,石界(崇德县属)、桐界(桐乡县属)警察先后出动,控制现场,接着油坊经理、管作(文职管理人员)、工头和中华楼负责人也赶到。经初步调停,首先解除对中华楼的围困,油坊工人回到油坊,派几个代表参与协商,经过几次谈判,结果由中华楼负责人到油坊插烛放鞭炮向工人道歉,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这场轰动石门的民间群殴事件,招引了无数群众来看热闹,从东市王家弄到市中心寺弄口,堰桥西堍往北的石帮岸上,密密麻麻的人流堵塞了整个街道,甚至运河对岸的“下塘”居民,河中来往船只上的船夫都在翘首观看,运河水道一时间竟拥堵断航。 事情终于过去了,但是这“棋局”的胜负,人们还在进行评点: 一、车博士中的一些害群之马,平时横行乡里,在镇上人心目中形象不佳。虽则表面上占了上风,硬充好汉,却有多人受伤,还得自己掏钱医治。 二、中华楼方面,人虽未伤,但店中碗盏桌椅满天飞,惨不忍睹,损失巨大。不过生意人总是“明吃三分亏”,息事宁人算了,那几位服务员、厨师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好评。 三、有收获的却是看热闹的闲人,这种场面是难得一见的,其中不乏平时受到车博士欺负的群众,这场闹剧出了心中的一口怨气,不禁为之叫好。 静下心来,留给人们的教益还有:一、中华楼的老板王羹梅,身为富甲一方、颇有名望的大乡绅,当年为了一家村菜馆的一句话,就意气用事,仗着自己财大气粗,在同行业中实施不正当竞争,以强欺弱,有违商业道德。到头来,名利双失,何苦来!有的事,只要有钱,总可办到;有的事,花了钱,也不一定能办好。王羹梅后来壮士断腕,痛下决心,也不是偶然心血来潮的冲动。二、车博士们平时有恃无恐,目中无人,但是强中还有强中手,落得个灰头土脸,铩羽而归,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往后如能记取这个教训,注意收敛,坏事也许会变成好事。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