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楞严寺刻经 经过道开及其同道们前后约六年的筹划和周密的准备,方册大藏终于在万历十七年(1589)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正式开刻了。 在五台山刻了四年之后,因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筹资困难等原因,于万历二十一年
楞严寺刻经 经过道开及其同道们前后约六年的筹划和周密的准备,方册大藏终于在万历十七年(1589)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正式开刻了。 在五台山刻了四年之后,因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筹资困难等原因,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刻经地点迁到浙江。按紫柏大师和居士冯梦祯等人的意见,在径山的化城寺、寂照庵雕刻经版和印刷,而在嘉兴的楞严寺请经发行。道开便立下规矩:“径山藏板不许发经,楞严发经不许藏板。” 明崇祯六年前后,藏经的主刻场由径山迁往楞严寺,楞严寺不仅是装订流通的场所,而且成了新的刻经地。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道开的隐去,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真可的去世,刻藏事业遭受挫折。万历二十一年开始,及天启、崇祯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嘉兴藏》分散到径山寂照庵、兴圣万寿寺、径山寺、姑苏兜率阁、吴江接待寺、嘉禾一指庵、金坛紫柏庵、寒山化城庵、嘉兴漏泽寺、虞山华严寺和金坛雇龙山等处就地募刻,后在嘉兴楞严寺集中经版印刷流通。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正藏》才基本完工。期间,紫柏、密藏、如奇、幻余、澹居、念云、按指、彻微、陆光祖、冯梦祯、吴用先,还有继庆、寿光、解印、灵慧等付出了艰辛努力。 《嘉兴藏》 《嘉兴藏》全藏分正藏、续藏和又续藏三个部分。正藏210函,完全按《永乐北藏》的编次复刻,千字文编次天字至史字,末附《永乐南藏》特有的5种,153卷。续藏95函,收入藏外典籍248种,约3800卷。又续藏47函,续收藏外典籍318种,约1800卷。康熙十六年以后,抽去续藏5函、又续藏4函,收入内容也略有变动。计正藏210函,续藏90函,又续藏43函,2090部,12600余卷。 《嘉兴藏》在我国历代所修大藏经中收经卷数最多。该藏改变历来佛经沿用的摺装式装帧为轻便的线装书册式,版本价值独一无二。而《嘉兴藏》“续藏”、“又续藏”所收典籍主要是明代和清初中国僧人和居士著述600多部,这是以前大藏中没有的。 《嘉兴藏》所收内容也突破了传统佛典的范围,囊括了众多地方掌故、历史故事,其中不少是明清之际的珍贵历史资料。因此,《嘉兴藏》被海内外学者认为是明清禅宗史的“敦煌发现”,是“研究中国佛教者最为珍视的宝库”。 《嘉兴藏》经历了岁月和战火摧残,刻板全毁,原刻经书在嘉兴基本散佚,嘉兴市图书馆现仅存旧《嘉兴藏》约200卷。2004年,嘉兴市图书馆新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出版的《嘉兴藏》。 1999年开始,国家对《嘉兴藏》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整理,重辑整理出版足本《嘉兴藏》。2008年11月10日,作为《嘉兴藏》的刻印和流通发源地,嘉兴举办了《嘉兴藏》三百年重归故里庆典活动,在国家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100部《嘉兴藏》中,嘉兴的精严讲寺、香海禅寺、龙庄讲寺共迎请了6部。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