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官不贪财,一缕清风飘蜀中 钱保塘出生于1833年,作为吴越王钱鏐的一支后裔,官宦世家的弟子,他从小就受到了旧学的良好熏陶。尽管他喜好诗书,似乎对功名缺乏热情,但在不考科举就是大不孝的家庭压力下,他还是于
为官不贪财,一缕清风飘蜀中 钱保塘出生于1833年,作为吴越王钱鏐的一支后裔,官宦世家的弟子,他从小就受到了旧学的良好熏陶。尽管他喜好诗书,似乎对功名缺乏热情,但在不考科举就是大不孝的家庭压力下,他还是于二十七岁那一年(1859)考取了举人,其时已是道光皇帝换成了咸丰皇帝。中举之后,他并未立即做官,直到过了九年,于1868年,也就是他三十六岁时才奉诏以教习身份赴四川,主尊经书院。千里迢迢从浙江来到蜀中,水土不服害得他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于回老家调养,在陆芥山的精心治疗下,很快痊愈。病愈之后复回蜀中,潜心于书院教授事宜,颇得上司欣赏,认为他有经济之才,力向朝廷举荐。 光绪己卯年(1879),朝廷再次下诏。圣旨到家,岂可违抗,钱保塘接旨后仍往四川,当起了清溪县知县官。三年之后调任定远县任县令。1888年补大足县。在大足县任上,钱保塘处理了一桩与洋人有关的事件。大足县属的龙水镇,有洋教堂,西方传教士和当地民众素不相安,时有冲突发生。1890年,一个洋教堂的梁柱遭到雷击毁坏,洋教士却处心积虑地诬陷当地民众,向朝廷报案说是当地民众故意纵火烧毁,要求朝廷严加查办纵火者。当地民众获知洋人造谣诬陷,群情激愤,要拖了传教士评理。一时之间,洋人与当地民众关系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态势。钱保塘奉命查究此案,经多方调查了解,现场察看,并询问了教堂遭雷击时的目击证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驳回了洋人的诬陷,为当地百姓伸张了正义,民心得到了安定,洋人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得作罢。钱保塘敢于跟洋人较劲,敢于说不,这在当时的大足县官吏中是绝无仅有的。 四川什邡,这个位于成都平原的大县。当时的治安情况十分混乱,盗贼蜂起。平日里,当地的老百姓总是提心吊胆,寝食不安。得知这一情况,钱保塘到任之后,第一天即布置治理盗风。他命令下属,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狠狠地打击盗贼的嚣张气焰。并立下规矩,地方治安如在三个月之内不见好转,属地管理责任人立即免职。经过一段时间强有力的整治,什邡境内盗风渐渐平息,百姓拍手称快。后来他又布置擒获了邻县的一名巨盗,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并加知府衔。 四川省中教案起时,各地闻风而动,什邡境内也不例外,造成了境内洋房被毁的事件。动了洋人的房屋,这还了得!洋人们趁机要挟,狮子大开口,索要巨额赔偿。面对洋人咄咄逼人的架势,钱保塘沉着冷静,一方面派人去民间劝说老百姓不要再作破坏之事,一方面和洋人谈判,答应可以帮助修复毁坏的房屋。洋人还是不肯罢休,这时钱保塘就跟洋人说,“吾已答应修复坏了的房屋,你们还想怎么样?中国人讲究的是以文会友,但也不怕以武会友。尔等也知道,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就在此建立了蜀汉,民间能人多的是。”洋人听了此番言语,软中带硬,也就息事宁人,不再刁难。百姓也尊重钱保塘的调停,不再闹事。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平息了极有可能蔓延扩大的外交事态。 “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官场上,他被频繁地调任,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在与一班同僚共事之中,很难有真正的知音,他的清风廉洁常常成为同僚们的眼刺,必欲拔除而后快。于是,人前幕后,同僚们做足工夫,明枪暗箭,四处出击,朝廷不得已,也就只能将他挪动位置,以平息僚属的攻讦。转眼间十多年的官场生活过去了,身心疲惫的钱保塘有了退意。 俗话说,“三年知县官,十万雪花银。”道出了封建官吏的贪婪本性,但钱保塘在县官任上不贪不奢,清风一缕,颇有口碑,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故民间有“清官钱保塘”之说。 ![]() 钱保塘编《历代名人生卒录》,于右任题签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