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屠甸白社书院与崇道学校侧记(2)

2017-05-02 09:00 作者:俞尚曦 沈永林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富益自幼聪颖,识见高远,曾师从朱熹的第三代弟子,浙东学派的中坚人物金仁山(履祥)学《易》。仁山殁后,又追随其弟子许谦(号白云,人称白云先生),深得先生器重。祥兴二年(1279),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负


  富益自幼聪颖,识见高远,曾师从朱熹的第三代弟子,浙东学派的中坚人物金仁山(履祥)学《易》。仁山殁后,又追随其弟子许谦(号白云,人称白云先生),深得先生器重。祥兴二年(1279),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负帝蹈海,南宋遂亡。卫富益闻讯,日夜悲泣,设坛祭祀文天祥、陆秀夫诸先贤。随后就隐居不出,在石人泾(今屠甸镇)创立白社书院,聚众讲学,一时门徒众多,颇负时名。

  黄宗羲《宋元学案》对此曾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卫富益,字□□(编按,原文如此),崇德人也。从金仁山游。深探《易》理,而卒业于许白云,默识心融,洞究性理。闻崖山亡,日夜悲泣,设坛以祭文、陆二丞相,词极哀惨。叹曰:‘夷、齐何人耶!冯道何人耶!’遂绝意进取,隐居石人泾讲学,所谓白社书院者也。先生立学规,凡荐绅仕元者不许听讲,为人所恨。……至治中,始还故里,别署耕读居士,足不入市。……九十六岁而卒。其门人曰沈梦麟,曰黄彝,曰郑忠,相率制服,葬于金盖,私谥‘正节’。”

  卫富益平时常以“士人品德有三,道德为上,富贵何足慕者”教育弟子,别人慕名来求他的诗文,常常推辞:“吾欲涵养德性,有何说为?”元至大间,有司举荐,他却坚辞不就,因此遭人嫉恨,书院被毁,不得已挈次子避居乌程(今属湖州市)金盖山,在那里继续设帐授徒。十余年后,方由长子迎养归里。病危时,将平昔所著,大都焚毁,称“我志在晦迹,安用诗文名世”?明嘉靖间赵文华《嘉兴府图记》曾有赵宋宗室、名画家赵子昂晚年寓居崇德之载,史实真伪,各家说法不一,而在明万历《崇德县志》卷十中,有卫富益《题赵子昂竹》诗:“汉宫日暮风雷远,南国秋深水殿寒。留得一枝烟雨里,又随人去报平安。”

  屠甸往时有白社墩小地名,父老相传,当年之白社书院,即在此处(又有另一种说法,称白社书院在屠甸镇东南,至今此地尚有“院基里”小地名)。清光绪《桐乡县志》卷二有《桐乡八景》图说,其二为《石泾访社》,并题诗云:“小小石人泾,卫公有遗躅。松岭南源清,桃漾北流浊。清风化乡里,书多闭户读。白莲社复兴,斯人不可作。”又著文称“宋末卫正节先生富益隐居于此,创设白社书院,或称白莲书社。与诸弟子讲学论道,誓不仕元。今尚有白社墩故址。”该志卷四又载:“白社书院,一名白莲书社,在石人泾。为宋末卫富益讲学处。桐乡书院之名,固无古于此者。溯自前明分县以来,直至崇祯末年,县城始有正心书院之设,旋即废罢。入国朝后,亦迟至乾隆末年,青镇始设分水书院。今于同治初年粤匪乱平之后,县城桐溪书院、青镇立志书院同时创建,而濮院亦有翔云书院之设,惟白社书院无议建复者。”

俞曲园题桐乡八景图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