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社书院自创设后,历代多有题咏。 俞梦得有《过白社书院》诗: 三月城东锦作堆,故人邀上读书台。 芙蓉港口舟撑入,杨柳湾头鹤引回。 满地落花红间白,傍人飞燕去还来。 人生聚散蜉蝤事,行乐寻诗仗酒杯。 濮启元
白社书院自创设后,历代多有题咏。 俞梦得有《过白社书院》诗: 三月城东锦作堆,故人邀上读书台。 芙蓉港口舟撑入,杨柳湾头鹤引回。 满地落花红间白,傍人飞燕去还来。 人生聚散蜉蝤事,行乐寻诗仗酒杯。 濮启元有《白社墩》诗: 面壁谈经抵百城,白云高弟宋遗民。 两朝馨烈悲禾黍,留得春弦夏诵声。 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至清末,白社书院已是败墙颓垣,不复旧观。光绪五年(1879),镇上绅士毕士颖、陈鸿畴等禀明府、县地方官,筹款重建。因旧址离镇区较远,便在石泾塘南岸购房改建。第一进大门,第二进厢房两间,东厢供奉卫正节先生栗主,第三进讲堂三间,耳房两间,后有隙地,用于以后建造书室。其时桐乡县知县束允泰题匾“崇道堂”,并题联: 此间是正节故乡,自从金盖移居,谁继高风开讲舍。 斯文当中兴景运,喜见绛帷新敞,要求实学绍儒宗。 光绪《桐乡县志》的纂修者严辰也曾题联: 地运殆将开,用俎豆化干戈,此地弦歌特盛。 人心犹不泯,要文章据理学,何人坛席堪登。 一九五九年编就的《屠甸人民公社资料汇编》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白社书院改称石泾蒙学堂。次年四乡农民闹漕,校舍被毁,于是将学堂迁至寂照寺方丈室。民国后,沈欣伯、陈耐庵诸人在原址新建校舍,改称崇道学校。崇道学校校门北向,临市河。第一进大门,西为校长办公室,再西为厨房。第二进东西两厢,中有小庭院,植冬青树数本。东厢供孔子栗主,西厢供卫富益栗主。第三进为教室,东西两端辟为教师办公室。再进则为庭院,植广玉兰数棵。第四进为两层楼房,上下均作教室,并有办公室。其后为校园,栽植梅、杏、桃、李等果木,并筑有围墙。墙外即为操场,其东、南、西三面皆栽植冬青树,并用竹篱笆围住。 该《汇编》资料又载: 民国十七年(1928),崇道小学改称屠甸镇中心小学。“抗日战起,日军盘踞校址,为商守先焚烧,全校烧毁。抗战后仍募捐重建。”但旅居上海的屠甸人王炳琦先生在给乡先辈徐恭怀先生的信中称,“崇道更名为中心小学,系抗战胜利以后的事,约在一九四五年冬——一九四六年夏之间。旧校舍被日军占据以后,镇上学子均在张王庙内过渡学业,直至胜利后重建新舍,竣工后迁入,随即更名为中心学校。”上面两说,时间相差近二十年,孰是孰非,也有待考证。 民国时,曾任山西高等审判厅厅长的屠甸人徐维震曾为崇道学校题联云: 二十年时雨春风,喜见人才辈出; 四千里遥山远水,感怀先泽长存。 当时,曾有校歌一首,作者徐岩山,系徐恭怀先生的堂伯父,当年在崇道学校任教的饱学之士。歌词共八句: 殳山泾水秀灵毓,莲社先贤树之鹄。 绛帐重开继高风,莘莘学子相磨琢。 琵琶浜东拱枢西,校旗招展云表矗。 十年树木百年人,强国之基在教育。 崇道学校秉承白社书院之办学宗旨,诚如《校歌》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且有多位校友走上社会变革之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詹新民(烈士)、徐守恒诸人参加革命;抗日军兴,又有郑振华、张亦春、徐玉山(徐予)等热血男儿投身全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 ![]() 屠甸范蠡坞,传为西施入吴所经之处。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