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宪鸿秘》与禾菜的渊源 北宋陶谷《清异录》曾载:唐穆宗时宰相段文昌自编《食经》50卷,时称《邹平公食宪章》。宪是法令、效法的意思。也就是说,段文昌所编的《食经》是让大家照着去做的食谱。朱彝尊将自撰的食
《食宪鸿秘》与禾菜的渊源 北宋陶谷《清异录》曾载:唐穆宗时宰相段文昌“自编《食经》50卷,时称《邹平公食宪章》”。“宪”是法令、效法的意思。也就是说,段文昌所编的《食经》是让大家照着去做的食谱。朱彝尊将自撰的食谱也称“食宪”,恐怕也有此意吧。“鸿秘”当然就是告诉世人:本书搜集的食谱是比较全面的,可收藏之。 《食宪鸿秘》是一本较为全面记载中国古代饮食的书籍。分上下两卷及附录。内容丰富、翔实,共计菜肴、汤类、面点、佐料制作等360余道,不但记载了饮、饭、粉、粥、饵、酱、果的制作方法,而且还介绍了蟹、禽、卵、肉、鱼、蔬的烹饪方法。这些制作、烹饪方法大多数沿用至今。 “食宪总论”中许多观点就很符合现代科学,如“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务须洁。酸多伤脾,咸多伤心,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尤忌生冷硬物。”“饮食不可过多,不可太速。切忌空心茶,饭后酒,黄昏饭。夜深不可醉,不可饱,不可远行。”“软蒸饭,烂煮肉,少饮酒,独自宿,此养生妙诀也。”等等。 纵观《食宪鸿秘》,所记载的菜肴以江浙风味为主。 作为一个从嘉兴走向京师的文人,朱彝尊对家乡充满了感情,这一感情在他的《鸳鸯湖棹歌》百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这百首充满乡愁的诗中,朱彝尊将嘉兴地名、人物、出产、典故熔于一体,向世人展示了明末清初嘉兴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乡间美食,也让今人了解当时嘉兴的食文化。你看,鸭馄饨、河豚、蒌蒿、萩笋、野鸡、薹心菜、黄蚬、蛤蜊、鲈鱼、黄雀、江市鱼、南湖菱、香醪、鱼鲊、分湖蟹、香粳米等等,来自田野、河海的鲜物,嘉兴人日常生活的菜肴纷纷成了朱彝尊的吟唱对象。 可以看出,那时嘉兴人好吃、会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朱彝尊对禾菜的眷恋也在情理之中,这也为他撰写《食宪鸿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食宪鸿秘》中就可以寻觅到许多与禾菜有关的元素。 《鸳鸯湖棹歌》第九十首:“秋水寻常没钓矶,秋林随意敞柴扉。八月田中黄雀啄,九月盘中黄雀肥。”并评论道:“黄雀味甚腴,产陶庄、马疃。” 在《食宪鸿秘》“禽之属”中有“制黄雀法”: 肥黄雀,去毛、眼净。令十许岁童婢以小指从尻挖雀腹中物尽(雀肺若聚得碗许,用酒漂净,配笋芽、嫩姜、美料、酒、酱烹之,真佳味也。入豆豉亦妙),用淡盐酒灌入雀腹,洗过,沥净。一面取猪板油,剥去筋膜,搥极烂,入白糖、花椒、砂仁细末、飞盐少许,斟酌调和。每雀腹中装入一二匙,将雀入磁钵,以尻向上,密闭藏好;一面备腊酒酿、甜酱、油、葱、椒、砂仁、茴香各粗末,调和成味。先将好菜油热锅熬沸,次入诸味煎滾,舀起,泼入钵,急以瓷盆覆之。候冷,另用一钵,将雀搬入,上层在下,下层在上,仍前装好。取原汁入锅,再煎滚,舀起,泼入,盖好。候冷,再如前法泼一遍,则雀不走油而味透。将雀装入小坛,仍以原汁灌入,包好。若即欲供食,取一小瓶,重汤煮一顷,可食。如欲久留,则先时止须泼两次。临时用重汤煮数刻更好。雀卤留顿蛋或炒鸡脯,用少许,妙绝。 笋是嘉兴春季最常见的食物,《食宪鸿秘》中就有笋油、笋干、笋豆、笋粉、糟笋;嘉兴属江南水网地带,多鱼,人们喜食鱼,书中关于鱼的做法更是花样繁多,有鱼鲊、鱼饼、鲫鱼羹、风鱼、炙鱼、蒸鲥鱼、鱼酱、酒鱼、薰鲫、鲈鱼脍等;书中关于蟹的做法有:酱蟹、煮蟹、蒸蟹等。就连嘉善西塘的“八珍糕”也通过《食宪鸿秘》介绍给了国人。 嘉兴最有特色的糟、醉两种烹饪技法,在《食宪鸿秘》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暴腌糟鱼、糟蟹、糟鹅蛋、糟姜、糟茄、糟笋、糟乳腐、糟萝卜等;醉虾、醉蟹、醉萝卜、醉鱼等。 自明清以来,江浙一带曾出现过《饮食须知》(元代海宁人贾铭撰)、《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末无锡人倪瓒撰)、《易牙遗意》(明代吴江人韩奕撰)、《食宪鸿秘》(清初秀水人朱彝尊撰)、《闲情偶寄》(清初金华人李渔撰);《养小录》(清末秀水人顾仲撰)、《随园食单》(清中期杭州人袁枚撰)、《随息居饮食谱》(清后期海宁人王士雄撰)等八本食谱。其中《饮食须知》、《食宪鸿秘》、《养小录》、《随息居饮食谱》均出自嘉兴人之手,占了现存江南古食谱的一半。由此可断定禾菜对江南餐饮发展的贡献,而《食宪鸿秘》又成了其中独领食林风骚的翘楚。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