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宪鸿秘》的历史地位 在清代,《食宪鸿秘》是食谱中的执牛耳者。其书中部分内容成为后世食谱《随园食单》、《调鼎集》、《养小录》等抄录或摘引的范本。 《随园食单》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是一部提高烹饪
《食宪鸿秘》的历史地位 在清代,《食宪鸿秘》是食谱中的“执牛耳”者。其书中部分内容成为后世食谱《随园食单》、《调鼎集》、《养小录》等抄录或摘引的范本。 《随园食单》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是一部提高烹饪技术、研究传统菜点及烹制方法的指导性书籍。袁枚,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随园食单》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自问世以来,这部书长期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英、法、日等大语种均有译本。此书在内容上对《食宪鸿秘》多有引用。 《调鼎集》为清乾隆、嘉庆年间扬州盐商童岳荐编撰。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评论道:“童岳荐,字砚此,精于盐荚,善谋画,多奇中。寓居埂子上。”埂子上即现今扬州埂子街。尽管《调鼎集》是一部全面反映淮扬菜肴的食谱,但童岳荐还是较多吸取了《食宪鸿秘》的菜肴内容。 《调鼎集》中写“神仙醋”:“五月初一日。取饭锅捏成团,置筐内悬起,日揽一个。至来年午日,捶碎簸净,和水入坛,封口,七日成醋,色红而味酸。”这里“取饭锅捏成团”一句不通,《食宪鸿秘》中同样有“神仙醋”,且文字相同,只不过“取饭锅捏成团”一句为“取饭锅底焦皮捏成团”,这是童岳荐在摘取时漏了“底焦皮”三个字。又如“鸡鲊”:“肥鸡生切丝,每五斤入盐三两,酒二斤,腌一宿滤去汁,加姜丝二两、橘丝一两、花椒三钱、莳萝、茴香各少许,红谷末一合,仍用黄酒半斤拌匀装坛,捺实箬封。猪、羊、肉鲊同。”与《食宪鸿秘》的记载所用作料斤两丝毫不差。此外,“熊掌”、“水明角儿”等与《食宪鸿秘》的记载也大致雷同。 《养小录》是清代嘉兴人顾仲编著的饮食著作。顾仲,清代医家,字咸山,又字闲山,号松壑、中村。他宣扬庄子学说,人称“顾庄子”。《养小录》共三卷,约成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全书分“饮之属”、“酱之属”、“饵之属”、“蔬之属”、“餐芳谱”、“果之属”、“嘉肴篇”等七部分。该书曾经是一本颇有影响的饮食著作,记载了饮料、调料、蔬菜、糕点菜肴190多种,多以浙江风味为主,兼收中原及北方风味。 《养小录》的大部分内容均摘自《食宪鸿秘》。顾仲自己也并不忌讳,在《养小录》的开篇就直言不讳:“阅《食宪》者,首戒宰割,勿多戕物命;次戒奢费,勿暴殄天物。偶遇物品,按谱依法可耳,勿因谱试法以逞欲。以洁为务,以卫生为本,庶不失编是书者之意乎。且口腹之外,尚有事在,何至沉湎于饮食中也。”在谋篇上亦与《食宪鸿秘》相似。 《养小录》记载“暗香汤”:“腊月早梅,清晨摘半开花朵,连蒂入瓷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用手抄坏,箬叶厚纸密封。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盏内,加花三四朵,滚水注入,花开如生。充茶,香甚可爱。”和《食宪鸿秘》所记“暗香汤”完全一样。其实,还有梅卤、麻腐、顶酥饼等等皆源自《食宪鸿秘》。 (有删节)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