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111医院大院如歌的岁月(4)

2020-03-09 15:22 作者:俞建平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高俊高侠幼时合照 走出大院之后 当他们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到了该下乡的时候。他们与其他的家庭一样,每家至少有一个子女是要下乡去的,留下的那个,可以在城里工作,不过也是不能保证一定会分配工作,得自己去找。

  

高俊高侠幼时合照

  走出大院之后
  
  当他们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到了该下乡的时候。他们与其他的家庭一样,每家至少有一个子女是要下乡去的,留下的那个,可以在城里工作,不过也是不能保证一定会分配工作,得自己去找。

  开始的时候,也只能做开票工,打零工。他们的父母是职业医生,认识的都是些老实巴交的乡下病人,也没有什么路子。

  这期间,有一个人物不能不提到,是他给了很多军人子女的就业机会,他是那个时代这些年轻人以及他们父母心目中的英雄。

  他就是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书记、一个有情有义的山东大汉、南下干部逯海东。在逯海东的招工名单里,军人子女总是优先的,只要有工作岗位,他都尽量塞进去,先做开票工,有机会再转正式工。有的人家,全家都挤在电控厂里上班,因为就业太不容易了。

  以现在的说法,他就是拥军优属的模范。不知从电控厂出来的人,今天是否还记得他。逯厂长的女儿后来在嘉兴三中当英语老师。

  孙军医的女儿高侠,到七星公社永红大队插队落户去了。之所以选择在那里,是因为她的父亲曾在那个公社送医下乡,治疗血吸虫病。那个地方现在变成了旅游景区湘家荡,有名了——当年是血吸虫病重灾区,全国有名。

  高侠本身就长得矮小偏黑,到了乡下,很快变成一个真农民了,连续三个双抢,一个都没有落下过,生产队长都说她是全劳力的妇女,拿妇女最高工分。高侠下乡,也不常回家,逢年过节的时候,她会带块猪肉回家。城里的猪肉还在凭票,111医院吃肉也得用票,没有所谓的大院特供。那年月,大院的特供也有,那就是看电影的机会比外面多。

  转眼到了1978年,政策有了松动,知识青年可以顶父母的职,回城工作了,可是军人没有顶职一说,高侠回城无望。1978年,她参加高考,幸运地考上了浙江航校。不是航空学校,而是航运技校,是船舶修理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不过,那也是百里挑一的全国高考考进去的,在那个时代,技校与清华北大一样,都是通往城市的独木桥,都是“跳农门”。

  高侠毕业后分配在地区级的企业浙江航运公司嘉兴分公司,地址就是现在的文生修道院。公司书记的级别很高,是个行政12级的厅级干部,而嘉兴当年只是一个县级市城市。高侠在那里修了好几年柴油机,后来业余读了党校的函授,毕业后离开了航运公司。再后来,随着公路铁路的飞速发展,航运公司销声匿迹了。

  高侠说,如果没有高考的机会,自己的命运也难说。
  
  大院依旧在,时事已变迁。岁月的裂痕爬上了额头,催生了白发。当年的小伙伴,都已经是老人了,成了爷爷奶奶,他们想念着自己的童年时代,单调却又开心,无忧无虑,似乎比现在的小孩要快乐,记忆里都是玩耍。

  他们的父辈,有的已经不在了,有的正在养老院里。而这些当年的小伙伴,有的也经历了下岗,等来了退休。他们中间有的已离开嘉兴,在上海、杭州、宁波生活,有的还在外面闯荡。

  50年来,虽然人生轨迹不尽相同,但时代的烙印无法改变,少小时深受父辈影响,耳濡目染,他们褪不去的军人基因,还在闪烁。他们对父辈的敬重,对军旅的情怀,对共和国的热爱,历久弥新。

  走过了人生的春夏秋冬,小伙伴们没有走散,这是当年美好的愿景。今天,50年前的小伙伴们来聚会,是值得记录的。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