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治(16191683),字宇台,号鉴庵,又号武林西山樵者,浙江钱塘人。治文刻意摹古,精于《京氏易传》及《潜虚》,著有《鉴庵集》。 已在杭州寓居数年的黄媛介因诗名远播,与南来北往的各路文人多有交往,自然也包括
孙治(1619—1683),字宇台,号鉴庵,又号武林西山樵者,浙江钱塘人。治文刻意摹古,精于《京氏易传》及《潜虚》,著有《鉴庵集》。 已在杭州寓居数年的黄媛介因诗名远播,与南来北往的各路文人多有交往,自然也包括杭州本地的文人们,虽然并未发现在孙治与黄媛介之间有诗词酬唱的记载,但是两位异性诗人却以这种方式进行了交汇。值得一提的是黄媛介仲兄黄鼎与孙治有过交际已是不争,同为“西泠十子”之一的沈谦曾在其《章庆堂讌集记》记录此事。 孙治的阿姊便是排在“西泠十子”之首的陆圻之妻,亦工诗,其幼女陆莘行也是一位女诗人。 陆圻(1614—?),字丽京,钱塘人。少与弟增、培以文学、志行见重于时,称曰“三陆”,其诗称“西泠体”,性颖异,善思误书,著有《威风堂集》等。陆圻有兄弟六人,皆以文名,入清后遭遇坎坷,1644年,其仲弟陆培于死节。1661年,陆圻则因湖州南浔“庄廷鑨明史案”被株连入狱,并牵连家族百余人之多,此事虽然日后得以大白,但陆圻从此心灰意冷。 陆莘行(1650—1740后),字缵任。嫁海宁望族祝翼棐为妻。因受家庭文化熏陶,“七岁即能诗文”,著有《秋思草堂集》等。 父家的变故对陆莘行伤害甚深,曾写有《老父云游始末》一文,略述了陆圻于庄廷鑨案所遭遇的波折及家人所受到的连累。当然,陆莘行是不能言之过详的,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急于巩固统治的清廷给“咔嚓”了,甚至还会连累娘家与夫家。 1663年,丁澎归里,此时“故宅已售之他人,惟垂柳数株,翳绿如昔”,《幽恨集》虽然带回了杭州,却始终未能刊刻,此集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广州中山图书馆工作人员到杭州公干时于地摊购得并携至南国。 1665年,朱又贞因“工部尚书朱之弼代题请旨”而“邀恩赦归,侍奉八旬舅姑”,后“薙发焚修”,皈依天师道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1625—1667),道号“铁骨道人”,卒年不明。 1667年春,万念俱灰的陆圻抛家别妻、浪迹天涯,从此不知所踪。 1666年,黄媛贞受吏部尚书石申强邀至京师为闺塾师,次年秋南返,1668年春夏间,病卒于南京僻园。 1681年5月,孙治赴山西晋城,又二年,卒于晋城。 ![]() 陆莘行《老父云游始末》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