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东临大海、南倚钱塘的嘉兴,在每个与浪花追逐的日子里,向海而立。
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东临大海、南倚钱塘的嘉兴,在每个与浪花追逐的日子里,向海而立。 风从海上来,将一个个海洋文化的印记写入城市的记忆,刻入文明的根脉。 舟来舟往,冬去夏归,红楼出乍浦,开启世界之旅;“海舶辐辏,岛夷为市”的海港,汇百川之巨贾;“筑室招商,世揽利权”的航海世家,扬帆于海上。 潮起潮落,日出日落,先贤追逐海洋的脚步越走越远,文明的触角越伸越广,链接着江海的往来,中华文化随着浪花,跨越重洋,播向八方。 今辑录嘉兴历史上的精彩出海故事若干,看嘉兴海港的风云、嘉兴航海的辉煌。 红楼出乍浦 230年前,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一月二十三日,熙来攘往的乍浦港,一艘满载货物的南京商船,告别送行的人们,扬帆起航。 目的地是日本长崎港,船主人是南京商人王开泰。经过16天的海上航行,终于在十二月九日抵达。 寒风凛冽,港口却是热火朝天。各式货物一件件被转运,最特别的是一箱箱书册,在76种书籍中就有《红楼梦》九部十八函,几乎可以想象,当地读书人定是如获至宝。 这份长崎村上家族保存的“差出账”古文书是迄今《红楼梦》出海最早的确切记载。 堪比中华“文学昆仑”的《红楼梦》首次走出国门,开启它的世界之旅。随后,《红楼梦》流传到朝鲜、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等亚洲国家,19世纪开始传播到西方。 可以说,《红楼梦》出海是中华文化出海的成功范例,与世界共享文化成果,中国的探索早已有之。 很难想象,在中日都闭关锁国的情况下,程甲本在国内才排印两年,日本也开启了“红楼”的“木石”奇缘。 当时,因中日都不允许日本人来华,从事中日贸易的主要是中国人。 康熙六年(1667),清廷特批乍浦港为与日本的通商口岸,用以采购日本的铜,同时,银、海带等海产品被中国商人漂洋过海,从日本长崎带回乍浦,又将生丝、绸缎、药材、茶、糖以及书籍和文房四宝等送达长崎。所以,有红学家指出,那些《红楼梦》里看到的大观园中的舶来品,可能就是乍浦转运的。 彼时,中外文化交流随着海浪往返频仍,大批中国文化典籍进入日本市场。 1793年冬,与《红楼梦》同船出海的76种书籍中,有平湖人高士奇的《消夏录》、桐乡人张履祥的《张杨园集》、乍浦人沈筠的《乍浦集咏》等乍浦及周边城市的文人之作。 嘉庆八年(1803)“亥七号”又带着两部各四套《绣像红楼梦袖珍》从乍浦出发赴日;道光二十六年(1846)“午四号”又运去《红楼梦》散套两部两套。 日本学者大庭脩发现,从1714年至1855年的百余年里,从乍浦港出海,到达长崎港的中国书籍有6118种57240余册。《乍浦集咏》第一次刊印时,就被海商带了24部到长崎出售。当时,每当中国商船到达长崎港,就会有日本收藏家、书商派人打听有没有新书问世。 可以说,《红楼梦》出乍浦,正是乍浦海上贸易发达、文化交流繁盛开出的一朵“繁花”。 你看,沈衡专门写有《海上竹枝词》,可一睹彼时的盛况: 城中几日送梅雨,海上连朝舶趠风。 报说洋船齐进口,便开官局看称铜。 ![]() 清 孙温 红楼梦图册 旅顺博物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