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半墩的水好,所以桑好,桑好,所以丝好。蚕茧抽出头来,缫起丝来可以抽到底不断头的。王福基这样由衷称赞半墩的风土之美。半墩曾盛产蚕丝,民国时期,绿牡丹牌生丝闻名沪杭。半墩并没有宏大的建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半墩的水好,所以桑好,桑好,所以丝好。蚕茧抽出头来,缫起丝来可以抽到底不断头的。”王福基这样由衷称赞半墩的风土之美。半墩曾盛产蚕丝,民国时期,“绿牡丹牌”生丝闻名沪杭。半墩并没有宏大的建筑,也没有壮美的山水,但是你还是会被它吸引,因为这里有着浓郁的水乡田园风韵。特别是半墩罗家厍,小桥流水的自然环境酷似整治后的王店聚宝湾(建林村)。当水闸一放开,马上就有汩汩清水奔流而出,奔向掩映在浓密的竹木中的民居,如同一曲水乡田歌,拨动人们的心弦。

半墩乡村古老的民居
李雪林说:“传说罗家厍那边因为临近魏塘,以前是做丝生意的地方。罗家厍还有个茶馆店,人们常在那儿交易。”专家推断,在半墩村,罗家厍应该是古时的贸易区,而南埭和北埭则是生活和生产区,人们在那里养蚕、缫丝,西横泾、东横泾等处应该是农业生产区块,分工十分明确。
许多古村落大多没有村史,在志书上也往往找不到相关记载,但半墩不是。即使到了当代,在《嘉兴市志•市区篇》中,还将半墩村与雀墓桥一起记入东栅的文物古迹一章,这是因为历史也会以民间记忆的形式流传下来,半墩以其曾经的急递铺被铭记在了人们心中。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如何保护好半墩这曲“水乡田歌”呢?王福基认为,半墩对面就是雀墓桥村,半墩之所以设驿站也可能与唐代在雀墓桥的屯田开发有关。罗家厍如果能整治成风光旖旎的农业自然村,那也是不亚于已经开发出来的许多休闲农庄的。“保护古村落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课题。像我们平原地区,古村落更少,文保任务更重。”
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副主任崔泉森曾带队考察过半墩这个古村落,对半墩村很熟悉。他说:“半墩原来是嘉善塘上水路的驿站,靠近平湖塘,古时候是水上交通的节点。明代以后,塘路发达,驿站也取消了。这样一个古村落在‘两分两换’中,面向新农村过渡,整个农村面貌发生改变,在社会进程中也是必需的。但我们在推进‘两分两换’中,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有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要注意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有重点地保护一些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村落。”
崔泉森认为从现状来看,半墩的王家宅院、明清时留下来的河埠,都是可以留下来的,而且像罗家厍可以搞些农家乐或者观光旅游,这即便从观光旅游、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来看也是可以的。总之,“有历史价值的、有典型水乡特点的古村落,应该保护下来。虽然现在嘉兴还没有能找到典型圩田特征的古村落,但半墩在嘉兴整个农村发展的历史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
------分隔线----------------------------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