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寻访东栅邱家桥

2013-02-16 15:22 作者:薛家煜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东栅一带古迹甚多,后晋的普明寺,南宋的白莲寺、夫人庙,元代的会龙山寺、常丰桥,明朝的双溪桥、会龙桥,还有史前的雀墓桥遗址,南朝陈代顾野王的读书堆,半墩铺,包公祠,东杨庙,西杨庙然时过境迁,它们都已消失殆

  东栅一带古迹甚多,后晋的普明寺,南宋的白莲寺、夫人庙,元代的会龙山寺、常丰桥,明朝的双溪桥、会龙桥,还有史前的雀墓桥遗址,南朝陈代顾野王的读书堆,半墩铺,包公祠,东杨庙,西杨庙……然时过境迁,它们都已消失殆尽。

  受市文保所之托,普查我市寺院古桥工作的尤裕森先生告诉我,东栅只查到建新村的邱家桥,看来它是东栅唯一的古迹了。我闻声惊讶之余又有一丝欣慰,眼下的大拆迁,东栅总算还未彻底“吐故纳新”。

  我牵挂起了邱家桥,想去目睹它的风貌。经路人指点,我站在宽阔的省道7号桥上,一眼就见到了大桥西侧几十米开外的邱家桥。一座三孔石板桥静静地挺立于泥砖港上,在农舍芦苇野草的映衬下,古朴而凝重。

  邱家桥看似近在咫尺,想要走近它还真费了一番周折。我沿村道绕了好大一个圈子,才到达石桥南一个叫汪家头的小村落。那位在7号桥墩下种地,为我指路的钱老太陪我到汪家头门牌1号和2号农家间的夹弄口,说进去就是老石桥。一米来宽的小弄里有一个半途而废的建筑小工地,高一脚低一脚还算是路,然而一到它尽头,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茅草挡住了去路。我只能脚踩手掰摸索着前进。顷刻,为护脸的手臂上被一种叫拉拉草的带刺藤蔓划出无数道血痕。

  踏上邱家桥,历险般跋涉的折磨,顿时化作了收获的喜悦。除了桥阶上长满了野草,桥梁三孔间长长的顶板干干净净。驻足桥顶,让人重返水乡旧境的惬意油然而生。桥上,两道横梁半圆形挑檐中的正方凹榫,告诉我它曾是桥栏的立柱的位置;三块并排桥梁的合缝间,像对称燕尾状的定榫槽里虽已无铁襻踪迹,但它显示着当年造桥时的考究;正梁东侧阳刻“重建舍新桥”几字依稀可辨,然重建年代的字迹已经风化,无法辨认。桥下,河水清澈而显活力;水中无船,河流东去经六塔里可达七星镇;西往许安村联长板塘直通大运河。桥堍两头旧有石板通道,南涉东栅镇,北抵塘汇乡。桥南隔“二爿田”处曾有邱庵;北堍桥脚还有凉亭,它让路人歇脚避雨。邱家桥可谓旧时水陆交通要道,风光之地。难怪当地老人没齿不忘“人来船往闹猛煞”。

  尤裕森先生告诉我,邱家桥的尺寸:总长22.9米,跨度16.2米,顶宽1.75米,这类公益石桥在乡村可算规模不小。经当地老人介绍,我对邱家桥、邱庵的历史有了个了解。

  清嘉庆年前,邱氏从上八府迁来东栅北乡,以种田为业,连连收成颇丰。作为外来户,邱氏注重结缘乡里。于是舍宅为庵,又捐银建桥。后经战乱,邱氏家业渐衰,但舍新桥俗名成了邱家桥,相传至今。

  站在邱家桥上,邱庵的香火早已远去,桥堍的小亭也没了踪影。眼前07省道的7号桥上,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呼啸而过。邱家桥有点相形见绌,然而它至今昂首挺立,与庞大的公路新桥并列在泥砖港上,似乎骄傲地宣扬着:你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再高再大,都是从我小石桥上走出来的;新公路再宽再平,还不是连接我这老石桥?

  东栅的开发决策者们,善待邱家桥这东栅现存的唯一古迹吧,虽然它的年代不太悠久,但它能把这方土地的后人引进水乡悠深的历史长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