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桐乡有位出生非梧桐的先生,他在一篇有关弄的文章中,把沈家弄的位置安放在了西街九号的北侧。我想大概是他的记忆发生了偏差。九号老屋与它北侧一个园子联在一起,园子的尽头是西街与北街碰头的地方,边上有一座石
桐乡有位出生非梧桐的先生,他在一篇有关弄的文章中,把沈家弄的位置安放在了西街九号的北侧。我想大概是他的记忆发生了偏差。九号老屋与它北侧一个园子联在一起,园子的尽头是西街与北街“碰头”的地方,边上有一座石板桥,落桥向西十余丈便是凤鸣寺的头山门了。没地方安放这条弄啊,沈家弄实实在在在九号的南侧。即使是一个小枝节,历史还是要正确回归为好。 回过来再讲沈家弄西端的石板桥。三孔石桥下的河流,现今叫康径塘。向西走落石桥转向北,只需跨一步,便踏上了一座小石桥,桥小低矮仅一孔,赤膊船通过桥下,摇船人要蹲下。这就是一步两石桥的不错景点。浜的西尽头沿岸有人曾栽桃插柳,当冰雪消融春天来临时,镇上的多数文人也高兴穿过沈家弄来这里踏青,因为这个地方曾是颇有名的冯家河西。河西冯家做官人在外地,而发祥地老屋却在这里。 我父亲曹士恂,一九〇〇年出生,离辛亥革命还有十数年,蓄辫着长衫进私塾。父亲懂的事比我要多得多,他的描绘让我增长了不少人文掌故。解放前几年,我长成了。礼拜天约了三两个小淘来这里玩过,看见的却是一家粪行,河沿上有两三间平屋,浜底路北挖了坑、埋了十数个陶质粪缸。每天天不亮,倒粪工就在镇上忙开了,收集来的大粪装赤膊船,过小桥摇进泊兜,再一担一担挑上岸倒入粪缸,等待农民来买。这也是一个行当,照样能过日脚。我见到那些比斗还粗的杨树根上,也有绿色的枝条抽出来;因为没人照料了,那些个桃树虫蛀得厉害,死的死伤的伤,难得见到艳丽的花朵。 一九五八年前粪行变成环卫所,搬到东门外北港那边去了。到一九五八年全民大办钢铁年代,原本冷清的这里竟成了日夜通红炼土焦的场所。天天拆天天建的小高炉在焦厂南边。再后来,桐乡要发展经济,要有制造业,在小高炉的地址上建立了地方国营桐乡通用机械厂。 物换星移,再也见不到西街往昔的模样。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