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炉头寻杨园(2)

2013-06-27 09:03 作者:俞翔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张履祥,字念夫,一字考夫,号杨园。浙江桐乡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十月初一生;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同时对农学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补农书》。



  “张履祥,字念夫,一字考夫,号杨园。浙江桐乡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十月初一生;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同时对农学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补农书》。”一般介绍皆是如此。

  其时天崩地坼之际,又如何能安保一张书桌的清静?杨园先生也不能幸免于难,只在夹缝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以学问为诣,课徒为业,兼修农桑。杨园先生与当时大儒黄道周有一面之缘。他去杭州参加乡试不举,意外的在灵隐寺遇到了黄道周。黄道周对他说:“学者的毛病没有比好名更大的了。我现在正被盛名所误。”于是服膺终生。他又曾赴绍兴拜刘宗周为师,受其点化教益,后集《刘子粹言》。同时,他与海盐何商隐、嘉兴徐敬可、崇德吕晚村先生等师友之间,互相切磋,相互砥砺,虽不能逾越学术藩篱,却也是一个大胆置疑,勇于思考的人。

  沿着乡间公路走向纵深处,处处平畴,一任鲜绿,安详平静。来之前,我只知道先生的故宅号“务本堂”,表明他“惟以敦本切于日用为务”的思想,瓦房数楹而已,早已渺无踪迹了。清代沈尧咨有《杨园故居》诗云:

  甑山遗旧宅,大隐在人寰。

  碧水自清浅,白云空往返。

  高木殊落落,啼鸟尚关关。

  不见杨园老,凭谁一订顽?

  甑山其实是杨园村北的一处土丘,所谓山者无非是读书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一种心境。杨园先生曾经在甑山钱氏人家读书求学,后又曾在此坐馆授课。因为建有寺院,也算一处胜迹,常有人游览凭吊。

  我在一种资料上看到过杨园先生墓地的照片,地处河边高地,依河岸有石阶直抵墓地,修葺后的墓茔建有纪念石亭,有碑,旁边有祠堂等其他建筑,还是左宗棠捐资修复的,并题墓碑:大儒杨园张子之墓。放眼四望,广袤无边的田野之中,星星点点还遗留着一些土墩,栽种着一碧的桑林。一老农,正侍弄着旱地里的蔬果,他告诉我,说没啥看头了,早年就被掘开寻宝了,啥也没有,几根烂骨头而已。他靠着锄柄摇摇头,仿佛很失望,又俯身干活了。他还说就是他和一帮子人敲掉的。

  那个年代里,读书人一般是贱视农业生产的,所以也常被人轻慢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杨园先生却说:“农事不理,则不知稼樯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食之所自。”客馆之外,他还操持自己的十几亩田地,请人耕作,自己也侍弄,“修剪桑枝,则老农弗逮也”,“凡田家纤悉之务,无不习其事,而能言其理”。在亲自劳作的基础上,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又结合自己的思考实践,写就《补农书》。这个人,没有金银财货,却用自己的教益影响了我们最基本的日常生活。

  这意外的遭遇,使我很不自在起来。他砸掉碑亭掘开墓茔的时候,大概正是我现在的年龄,或者还更年轻些。那时候他不知道,现在也不会知道,他每天的劳作,他插秧种稻、栽桑养蚕,甚至他居住的房舍的修建,都曾间接得益于那个被他开棺撮骨的古人。悻悻然经过几处河岔高地,我都停下来观望,似是而非,转而竟意兴阑珊了。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