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历史上的雁湖

2016-06-28 09:49 作者:王金生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秀洲区王江泾镇南方纺织城的西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乡村公路,公路的两旁有两个荡,路南的叫南雁荡,路北的叫北雁荡。这两个荡,连同不远处的西雁荡、天花荡、向家荡等水域,都是古太湖遗存的一部分,且在三国之前几乎是一个没有间隔的整体,周围长达数十里。

  秀洲区王江泾镇南方纺织城的西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乡村公路,公路的两旁有两个荡,路南的叫南雁荡,路北的叫北雁荡。这两个荡,连同不远处的西雁荡、天花荡、向家荡等水域,都是古太湖遗存的一部分,且在三国之前几乎是一个没有间隔的整体,周围长达数十里。清代乾隆以前,这片水域统称“雁门荡”,也称“雁荡”、“雁湖”。

  据现有史料表明,雁湖最早的名字叫“槜李池”,是春秋时期吴国造战舰的地方,也是吴越两国经常开战的地方。《越绝书》中有关槜李池和吴国所造战舰的记载:大翼宽一丈六,长十丈;中翼宽一丈四,长九丈六;小翼宽一丈,长九丈。其中大翼可载九十一人。此外,还有楼船(用于指挥)、桥船(用于渡士兵)等。陆广微《吴地记》也载,嘉兴县北三十里有嶲李池(嶲,古“欈”字,即今“槜”字),是吴越战处(一作吴造战舰处)。范成大《吴郡志》中也这样描述。蒋之翘在《闻川怀古》中吟咏道:“吴国艨艟昔此经,平湖波浪昼含冥。一从人去沙禽古,嶲李空传独有亭。”清代诗人王明福和诗道:“荼火军容此几经,艨艟森列耀空冥。属镂赐后长城坏,剩有荒池与旧亭。”闻川,即今天的王江泾镇。

  魏晋南北朝时,随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于是,南方大量的浅滩、水域被围城了农田,后又在农田的基础上渐渐发展成了村落。据《嘉兴市志》记载,西晋建武元年(304),高使君领兵三千在嘉兴北部筑圩岸、兴水利、围湖造田,使沼泽变成朝廷的粮仓,“岁遇丰稔,公储有余”。到了唐代,尤其在唐皇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依旧频繁,藩镇割据现象十分严重,全国上下经济凋敝。为解决日益迫切的军需民食困难,官府鼓励、号召各地屯田。大历三年至六年(768—771),李栖筠任职浙西团练观察使、御史中丞、苏州刺史,他见苏浙一带未开发的土地很多,于是就委任大理评事朱自勉赴嘉兴主持屯田。数年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田面积大量扩大,水利广泛开发,从此王江泾一带就成了全国知名的农业区。唐代文人李翰在《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中记录并赞美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后梁龙德三年(923),钱镠为吴越国王后,为保境安民,在唐代成就的基础上,在太湖地区广泛“治水营田”,把泥涂沼泽改造成了沃壤良田,使王江泾一带成了全国著名的粮桑基地。北宋、南宋期间,围湖造田现象依旧很多,于是湖荡变小,河港变窄。据清末民初学者唐佩金《闻川志稿·水利附》记载:

  “秀州古泽国,水浮于土十之二。唐及五代后,人烟渐增,濒水辟涂始成鱼池,继成稻畦,久之为桑圃村墅,利重害亦重。赵宋臣工章疏,往往论围田之侵水,请予限制,俾潦有泄、旱有容。嘉佑间盗湖为田者切责甚严。政和初,公家利赖之,创为应奉之,名诏创立圩岸者,许以租赋给费,其名曰:治水。实已与水争地;又许役兵卒,而假公营私之将吏,因湖起坝,争相垄断,加以南渡巨家,辄联土著占湖以耕,圩日多,利日兴,湖荡日小,河港日益窄。”

  其实,围湖造田之举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之。至三国时,蔚然成风。据《盛泽镇志》记载,吴赤乌三年(240),司马盛斌曾在王江泾一带率军屯田。在历经了无数次的围垦后,浩渺万顷的雁湖被分隔成了数个互相依偎的小荡,并最终于清代前期定型成了今天的格局。

  如同一个天然的水库,雁湖在承接上游各路水的汇聚后,又向下游各水道泄水。在雁湖旁侧的各条水路上,历代陆陆续续地搭建了各种各样的桥梁,以便商旅通往各处。如在雁湖的东南侧、王江泾镇的西南处,有一条小河贯通了雁湖和市河。这条河道上,明代时陶家独资筑起了一座来龙桥,是王江泾镇通往西南各乡村的交通要道。又如在雁湖的东北角上,有一条名叫澄溪的河流,它是雁湖通往运河的几条大小不一的河流之一。明万历年间,澄溪之上建起了一座十一孔的大石桥,名叫澄溪桥(又名澄源桥),是王江泾与盛泽两镇的通衢。

  尽管如此,但在以水路交通、船载货物为主的岁月里,从王江泾镇及其南部各乡村通往盛泽镇时,还是要穿越雁湖。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只要你有足够的力气和掌橹把舵的技巧,穿越雁湖本不是难事。可一遇到大风大浪,船翻人亡却是常事。于是,人们寻思着在雁湖中筑起一条长堤以杀洪涛。

  康熙年间,王江泾镇及其附近村落的父老百姓决定用疏浚市河得来的泥土,在雁湖中填出一条长堤来。遗憾的是,这些泥土远远不够筑成一条长堤,而附近又无可取之土。于是,这条人们日久期盼着的长堤便半浮半沉地躺在了雁湖之中,只留下湖畔东侧的东凉亭见证着这一切。后来,人们在这条半浮半沉的荡埂上植满了芦苇以劈风浪。到了雍正朝时,有一个在王江泾某座庙宇内修行、法名叫鉴如的和尚,托钵化缘十多年,终将荡埂填成了长堤,并在长堤的东、西两侧各建起了两座木桥。但事与愿违,这条几乎用纯泥土堆积出来的长堤,常常被巨浪摧毁,堤上的木桥也常被飓风恶浪吹倾冲垮,行人苦不堪言。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夏,里人“蒋彩如、钱祈昌(一作钱其昌)等倡捐改筑石堤及三石桥”。自此,浩浩荡荡的石筑长堤工程开始。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秋,历时十年之久的石筑长堤工程终于竣工。与此同时,长堤之上修筑的三座石桥也告完工。这条长堤东起王江泾白浪汇,西接吴江云故字圩。为纪念倡捐者的功绩,这三座石桥自东而西分别被命名为彩东、彩虹、彩西。另外,在中桥彩虹桥的东侧分别建起了冠鳌亭和雁湖书院。在彩东桥东侧建起了碑亭,亭中矗立起一块记载此事的石碑,由县学生陶韩作文。陶韩在记文中写道:“伟哉斯举!始事之志可嘉,终事之功未易殚述也。”后这两座亭子及这三座石桥,被当地人合称为“亭子三吊桥”。此名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雁湖始分南雁荡、北雁荡、西雁荡等,并一直沿用至今。

  1959年,解放军某部进驻王江泾,南雁荡附近发展为军垦农场。20世纪70年代,南雁荡开始围荡养鱼,并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顶一下
(1)
33.3%
踩一下
(2)
66.7%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