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古山与古山庙

2017-02-15 15:16 作者:乐忆英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古山是个历史悠久的老地名,最早记载乌镇的碑就在古山庙。 车子过乌镇大桥,向南,经乌镇医院大门,沿水泥路前行,百米远折向西,是乌镇福利造纸厂,再往西千米左右,是百子桥(旧名栅子桥),桥下的百子桥港是嘉兴、湖州两地分界线,前行数十米,又有一座小

  古山是个历史悠久的老地名,最早记载“乌镇”的碑就在古山庙。

  车子过乌镇大桥,向南,经乌镇医院大门,沿水泥路前行,百米远折向西,是乌镇福利造纸厂,再往西千米左右,是百子桥(旧名栅子桥),桥下的百子桥港是嘉兴、湖州两地分界线,前行数十米,又有一座小百子桥,桥堍向南百米远,就是闻名已久的古山庙。此地现属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施浩村。庙是2011年重建的,规模不大,只有一间庙宇,门档旁立有两块碑,庙门前的空地上,村人晒满了新收的稻谷。

  古山庙原属乌程县,庙祀索靖明王为土地神。乌镇的地名唐以前无典据。唐咸通十三年四月,由朱洪撰并书、吴晔篆额的《乌镇古山索靖明王庙碑》,首次记载“乌镇”两字,碑文中说:“按吴王号索靖,谥曰文皇帝,其姓孙氏,讳和,吴主大帝权之仲子。”对于索靖明王即孙权仲子的说法,明代茅坤的《浙江分署纪事本末》及张园真的《康熙乌青文献》都提出质疑,认为孙权有七子,名字昭然,“吴王号索靖”,文献中并无索靖之称谓,况且孙权仲子(即次子)为孙虑,孙和则是孙权的三子。而据《乌程县志》“庙祀志”载,古山村有李靖庙,内有唐吴道古碑。“索靖”疑是李靖祠之传讹。

  历代镇志均载:朱洪碑首次出现“乌镇”两字。其实,碑文中并无“乌镇”两字,现存古山庙前的碑是明万历四十八年镇人唐泷重勒立石,碑额古篆体“索靖明王庙碑”六字依稀可辨,而碑文早已漫漶不清。在唐代,不可能有“乌镇”这个地名。早在春秋时,此地属吴国,吴在此戍兵备越,名“乌戍”;至北宋,又有“乌墩、青墩”之称谓。最初修纂《乌青志》时,特意在碑额增加了“乌镇古山”四字,并且得到了一致公认。作为依据,历代志书均沿袭这个说法。所以《乾隆乌青镇志》卷十二“著述”中说:“按镇寺唐碑可考者,只此二则(另一碑为《光福教寺碑》,唐咸通间立石),是碑阙撰人姓氏,间有漫漶处,而文献竟失载,录之俾勿湮也。”古山庙前另一碑为《藏经阁碑记》,《乾隆乌青镇志》卷五“乡村”中载:“崇祯元年,都宪唐世济舍藏经全部,创阁藏之,有藏经阁记。”可惜的是,此碑亦风化严重,竟然一字无存。

  按辈份,唐泷是唐世济的堂弟。唐氏为乌镇望族,世居西栅。明清时期唐氏家族共有十多人中举。唐泷在乌镇西栅放生桥南筑有唐园(即“灵水居”),他虽未中举,但精于经义,擅长篆书,见唐代古山庙碑风化破损,故出资并亲自临摹碑额的古篆体,立石重刻。

  唐世济,在善利桥(即二井桥)南筑有“抑抑堂”,万历二十五年进士,官至左部御史。崇祯元年,唐世济将家中所有佛经藏书全部捐给古山庙。唐世济长子唐元竑,在放生桥西建“琪园”,万历四十年举人。唐元竑是明末诗人、书法家,明亡后参拜费隐禅师为师,人称“正法禅师”。《乾隆乌青镇志》卷九“人物”载:“顺治丁亥十月十一日,(唐元竑)欲往古山寺,过虹桥,忽跃身入水,以救,免力疾诣寺,自此勺水不入口,至十九日卒。”

  古山庙建于何时,文献无载,朱洪碑中载:“咸通十一年夏,洪潦大淹,堂宇流浪。至十三年春,即有沈君曰某者,更广其地,巍构轩堂。”此记载是说,在咸通年间此庙早已存在了。而何时有古山,文献同样无载。虹桥(后改名望虹桥),在东岳庙西,乾隆十八年重建。桥下即百子桥港,环通虹桥港和西市河,虹桥的朝南桥联云:“满目苍茫山自古;半湾活泼水源灵。”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就有山(古山),位于虹桥南。而据文献载,古山是一土丘,丘上有古山寺,树壮山门,云雾缭绕,前后植有银杏修竹,绿树成阴,宋时所定乌青八景之一“古山云树”,即指这里。宋代诗人丁南留有诗作:“山古越培嵝,树深阴榱橠。林径可通幽,布履恐韰倮。”

  以百子桥港为界,东为东古山(乌镇虹桥村)、西曰西古山(练市施浩村),晚清时同属乌程县仁农乡,毗连乌镇西南二栅,其乡村为河南浦、施奥(即施浩)、古山村、戴家村等,乡公所在河南浦。1949年5月3日,乌青两镇同时宣告解放。一年后,乌青两镇合并为乌镇,隶桐乡县,原吴兴县乌镇区辖12个行政村(镇区4个、镇郊8个),其中镇郊的虹桥、永兴、东瑶、倩泾不变,其余4村(吴家浜、施奥、横塘、虞奥)划入吴兴县洪塘乡。当时乌青两镇的领导为南下干部,可能对两镇历史不甚了解,虽然结束了乌青两镇千百年来两县分治的历史,却把施奥(西古山)划入洪塘乡。至此,最早记载乌镇历史的石刻文物留在了乌镇境外。

  从古山庙出来,我们又来到东古山。“古山”成为乌镇虹桥村的一个自然村,村民的房屋分为上埭、中埭、下埭,数十户人家,从留存下来的几间老屋的建筑风格来看,都是民国时期的。缓步寻觅,不由想起清代诗人顾时森(练市人)的《秋夜自古山步归》:“缺月光浮梵宇高,尚余残暑逐醇醪。秋风四野动禾索,溪水三更听桔槔。非是爱游情未倦,只因觅句兴犹豪。望中灯火人家近,独喜迎门一犬嗥。”曲径通幽处,但见茂林修竹,河浜两岸大树参天,绿阴蓊郁,置身其间,仍能感受到古意盎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