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禾城四门

2018-02-01 14:26 作者:欧福泰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南门的梅湾街、东门的立交桥、北门的嘉禾北京城和西门的西水驿碑亭,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我来说,都感到故乡是那么亲切。古时和民国初年,就是嘉兴县城墙的位置,而禾城城墙上所开的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据我查阅清光绪《嘉兴府志》城舆图,嘉兴还有座小西门)

  南门的梅湾街、东门的立交桥、北门的嘉禾北京城和西门的西水驿碑亭,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我来说,都感到故乡是那么亲切。古时和民国初年,就是嘉兴县城墙的位置,而禾城城墙上所开的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据我查阅清光绪《嘉兴府志》城舆图,嘉兴还有座小西门),都有着悠长的历史文化韵味。

  三国时的吴赤乌五年(242),孙权立子和为太子,当时的“禾兴”中的“禾”字与“和”同音,为避讳,于是朝廷将“禾兴”改为“嘉兴”,“嘉兴”之名从这时就开始了。当时吴国朝廷命令各郡县“修城郭,起谯楼,掘深池大堑。”大约也就是从黄龙三年开始,嘉兴开始兴建城墙,分别在城墙东西南北方向各建造城门。城门的名称历朝历代都有所变化,至清代,嘉兴城有东门(春波门)、南门(澄海门)、西门(通越门)、北门(望吴门)。

  清乾隆年间的嘉兴学者项映薇(1730-1789)所著的《古禾杂识》(后王寿、吴受福增补)中,曾写到清代和民国初年嘉兴城的“禾城四门,风景各殊”。那么这一“风景各殊”,到底不同在哪里呢?书中用了一首当时流传在嘉兴的民谚:“北门米脚子,南门大粽子,西门叫花子,东门摆架子。”这首民谚真实地反映出清代和民初嘉兴四个城门民风迥异的场景,也是一幅当时嘉兴人的真实生活写照。语言虽然带着一点嘉兴味的俏皮,但也颇有一番玩味。

  作为一府两县(嘉兴府、嘉兴县、秀水县)驻地的嘉兴城,依傍京杭大运河,交通便利,经济富庶,在明代时更是十分繁荣,如日中天。据当时城内纳税户数的推算,全城人口至少已有四万多人。到了清代,繁荣依旧。当时的北门叫望吴门,意即北望吴地(春秋时的吴国,今为江苏苏州)。“北门米脚子”,就是说当时的北门内外十分繁荣,尤其是北门外里月河、外月河边的米行特别多,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南临大运河的玉穗丰米行,品种多、生意好,称得上是众多米行里的“大哥大”。当时河边停满了四乡前来售粮的农船,也有许多运往外地的米船。每天都有许多“米脚子”(扛米包的脚夫)在船上船下来回奔跑装运,每天都是忙得大汗淋漓,傍晚则将赚来的辛苦银子揣在怀里,回去养家糊口。嘉兴县城的南门,清代和民初叫澄海门,城边有座澄海桥。以前南门的集市极短,走路不一会儿就到了乡下,也没有什么大的店铺,在一些卖吃食的店铺中,最多见的则是糖糕、松糕、松子糕、糍米团子、青团子、麦芽团子、塌饼等,全是小本经营,赚的钞票不多。然而南门最有特色的,就是有一家粽子店,这家店卖的粽子个大、馅多、结实,实惠得很,因此有许多农村来的顾客光临的比较多。“某家角黍最大,乡下人竞趋之。”这里要说明一下,古代人称如今的粽子为“角黍”。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曾写道:“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就是指的端午节要“享用角黍(粽子)”。当时的粽子店也不全是堂卖的,因为这样销售量还不大,还有许多挑着盛有热腾腾粽子的游郎担,在嘉兴城内走街串巷来销售。以后的“南门大粽子”逐渐演变为“荣记”、“合记”、“庆记”粽子店,以后又在县城中心张家弄形成“五芳斋”粽子店,如今已成为名扬江南的“粽子大王”的“嘉兴五芳斋粽子”品牌。此为题外话。


图为古时禾城南门澄海门外集镇热闹处,现为嘉兴金融机构所在地。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