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镇东郊十里许的民合集镇,北濒董家桥港。如站在集镇东端的董家桥上向西北望去,河港北侧有个小墩孑立在水中,上面长满了芦竹,当地村民都叫素骨墩。隔着十几米水道,北岸有一形如牛舌样的半岛,约有四五亩地大小,那里就是拜墩坟遗址。 拜墩人们跪拜时膝下
乌镇东郊十里许的民合集镇,北濒董家桥港。如站在集镇东端的董家桥上向西北望去,河港北侧有个小墩孑立在水中,上面长满了芦竹,当地村民都叫“素骨墩”。隔着十几米水道,北岸有一形如牛舌样的半岛,约有四五亩地大小,那里就是“拜墩”坟遗址。 “拜墩”——人们跪拜时膝下的垫团,也叫蒲墩。拜墩坟是古代家境富有的大户人家为死者营造的一种坟墓,即在墓地前面开掘出一个椭圆形的小墩,四周小河环绕,状如祭拜时的蒲墩。 这座十分气派的墓地,人们都叫赵家坟,是赵氏家族的祖坟之一。赵家坟三面环水,左右两条小河蜿蜒环绕,整个墓地南低北高,北面隔着小浜又有多重高高的横岗。古墓坐北朝南,墓穴完全埋在地下,墓壁是由糯米、石灰、河沙拌合而成,凝固得像石头那样坚硬。墓冢上面覆盖着几块硕大的石瓦,石瓦间的缝隙中长满了长长的荆棘和茅草。墓前有一只大青石龟,背上驼着一块高耸厚实的石碑,石碑前的草丛中有好几只半埋地下的石虎、石羊,四周还分布着几座如小方凳大小的石亭子。这些石龟、石虎、石羊、石亭都雕琢得十分精致,石龟背上一块块龟壳轮廓都十分清晰。那时,我家的一块自留地就在墓基的东侧,每当劳动之余,我便坐在那些石瓦、石羊上休息,看到石碑光滑平整,并未刻有“xxx之墓”的字样,是块无氏碑。 最近,我从地方文献中了解到系“赵家院榆树下,赵贡生之墓”。后来人们在这里建起了木工厂,搭起了船坞和工厂,起先以打造、修理农用木船为主,随着农船的逐年淘汰,逐步转做家具。木工厂经营了三十多年后已经解体,那里的房屋又成了几个个体企业的生产车间。赵家坟基的痕迹已荡然无存,只有那个小墩仍孑立在漾潭中。由于长年经受水流浸蚀,小墩已越来越小。为了留住这座古坟仅存的遗迹,2014年,民合村委会趁河道清淤之际,在它的四周围起了一圈木桩加以保护。 在董家桥港东端,距赵家坟不过三里处,还有一座坟墓——盛家坟。系盛氏先祖明代“盛鸿胪墓地”。墓地前面的河道北侧也有一个二三分地大小的“拜墩”,左右也有两只小浜延伸环绕墓地形成了“盖砂护前,水城绕后,为右盘龙之局”(盛爌《前朱里纪略》)的气势,小河上架以小桥与外面相连;坟墓用大理石堆砌而成,高高地耸立在墓地中央,石人、石羊、石虎等石雕分列在墓前,坟墓两旁松柏如荫。其规模要比赵家坟大得多,而墓地的造型与赵家坟十分相似。 在一条东西长不过四里的河段之间,建有这样两座造型别致、大气豪华的拜墩坟,民间十分罕见。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