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崇祯年间,王店已是巨镇。陆鏊在《新建眉菴碑记》里称王店:甲第连云,良贾深藏,烟墟成市,盖东吴半壁一巨镇也。 四喜街长不足千米,却承载了千年古镇的商业兴衰。站在塘桥上往东眺望,沿着市河梅溪,四喜街由西向东,几乎笔直地扑向铁路桥。江南旧时集
明朝崇祯年间,王店已是巨镇。陆鏊在《新建眉菴碑记》里称王店:“甲第连云,良贾深藏,烟墟成市,盖东吴半壁一巨镇也。” 四喜街长不足千米,却承载了千年古镇的商业兴衰。站在塘桥上往东眺望,沿着市河梅溪,四喜街由西向东,几乎笔直地扑向铁路桥。江南旧时集市,都临水而建。明万历年间,镇上的商人在市河梅溪两岸建起了一间间商铺,那时不叫“街”而称作“坊”。这里原有青龙、三元、太平、大井四坊,里人以福、禄、寿、禧代之,合称四喜坊。1981年才更名为四喜街。 老底子,王店水路交通发达,航船直通嘉兴、硖石、海盐、乍浦、沈荡、余新等地,夜航船直通苏州。四喜街的繁华正是沾了交通发达的光。民国时期,统共有百余间店铺,贩卖鲜肉、禽蛋、南货、棉布、皮毛、烟糖等商品,使得四喜街成了远近闻名的闹市。 从塘桥出发往东,街首有两幢新建的公寓楼,这是王店镇开发比较早的商品房,当时老镇区内缺地,不得已在塘桥东堍征了几幢老的民居,建了两幢住宅楼。现在,楼上住人,楼下店面开着理发店、小卖部、早餐店等,人气挺旺。近几年,旧镇改造,临河建了廊棚,更有江南味了。 四喜街上有一家收购动物皮毛商店,老板姓周,我的老友,年逾古稀,大家都称他老周。老周告诉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四喜街饭店林立,整条街都弥漫着一股家常的香味。当时有“东宝”红烧肉、“周记”粉丝汤、“戚记”小笼包、“王记”咸菜、“顾记”梅花糕和鸡蛋糕等。尤其是“东宝”红烧肉,店主姓周,名东宝,每天早晨五点准时开店,先是卸下排门板,然后将一张足有两米半长、一米宽的长板台往店东头一摆,南北朝向,很有气派。他们店的红烧大肉都用洗净的稻草捆扎,待食客吃时再用剪刀剪开。由于用大锅子煮,加上料酒、酱油、红糖等作料,煮出来的大肉块块香酥入味。 除了饭店,四喜街上曾经茶馆林立。据说,当时有一家叫天源茶馆,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特别火爆,地址就在姜家弄也就是现在的广平路附近。那时沪杭线横贯王店,清晨乘火车来王店办事的外地人,趁个早晨进茶馆喝茶歇脚,就好比现在城市里的白领到咖啡馆喝咖啡,虽然物质生活不富裕,但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从塘桥出发往东,有座东西方向横跨的船厂桥。船厂桥附近有一家红光照相馆,是王店镇上的第一家照相馆。走过船厂桥,就是育才弄了,梅里小学就建在育才弄里。梅里小学曾经是王店镇的最高学府,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叫拔萃二等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王店镇人口迅速增加,政府又在镇东米棚下建了一所小学,这里改为王店镇第一小学,米棚下的学校称王店镇第二小学。我来参加工作时,两家小学人气都很旺,教学质量在郊区名列前茅。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两个学校经历合并与搬迁,这里则改建成了梅里幼儿园。 再往东走,在四喜街一百十七号,曾有王店最早的书场。走进弄堂,穿过石板铺地的天井,只见古味的四壁和乌黑的屋顶。江南水乡的书场演出一般以评弹为主,而评弹本身的艺术特质,也更加适合中老年人。评弹带着浓浓的江南特色,评弹演员“说、谑、逗、唱”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迄今,老书场的风火墙和马头墙还保存完好。在四喜街中心地段,还矗立着王店百货大楼,见证了王店近现代商业的兴起。 广平路一过,就可以望见铁路桥了。铁路桥,是王店古镇最中心的地方。百年沪杭铁路穿镇而过,以铁路桥为界,老镇区分为镇东镇西。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筑此铁道桥,横跨王店市河,宣统元年(1909)沪杭铁路线正式通车,王店建起了火车站。 一百多年过去了,火车站已关,铁路依旧繁忙。不经意间,一辆绿皮火车,“哐当、哐当”,慢悠悠从小镇铁路开过,驰向远方。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