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妙智渡

2024-11-06 17:26 作者:陆炳祥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船是水乡的符号,渡口自然也成了江南水乡的一道风景。 2000年之前,京杭大运河桐乡市新生段(现属濮院镇)没有一座桥梁,虽一眼能望见对岸,但想过去却犹如天堑。而妙智渡的存在,又让运河南北两岸的人们有了婚丧嫁娶、市井烟火、集

  “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船是水乡的符号,渡口自然也成了江南水乡的一道风景。
 
  2000年之前,京杭大运河桐乡市新生段(现属濮院镇)没有一座桥梁,虽一眼能望见对岸,但想过去却犹如天堑。而妙智渡的存在,又让运河南北两岸的人们有了婚丧嫁娶、市井烟火、集市交易的密切联系。清光绪《桐乡县志》记载:“妙智渡,在妙智寺前,皂林东二十里。”妙智渡在桐乡有着“一地三渡”的特殊地位,运河北面有妙智集市,南岸则由南妙智港一分为二,东南渡通往濮院镇,西南渡经浮石桥可抵桐乡县城。
 
  妙智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至元嘉禾志》载:“妙智寺在县(崇德)东北五十里。宋嘉定间建。”迄今至少有八百年的历史。在清光绪《桐乡县志》中对“妙智寺”有这样的注释:“明正德九年(1514)重建,国朝顺治四年(1647)建茶亭,有碑记。”清嘉庆《桐乡县志》载有明末诸生张贲题写的一首诗《夜宿妙智寺》:“路边舍古寺,长日掩柴扉。野岸荒断烟,疏钟夜漏稀。树间帆影出,帘外水光微。渡口春流涨,山僧带月归。”妙智寺历史上曾两次毁于战乱,后又再次兴废。
 
  渡口所在的妙智集市,位于运河北岸,在二十世纪70年代时店铺林立,从东到西分别有柴行、理发店、茶馆、副食品店、百货店、瓷器店、农业生产资料商店、肉店、豆制品店和茧站。运河南西渡口则有桐乡最大的环洞粮仓。1976年冬,开挖了南通运河北至南北圣(新生集镇)的北妙智港,在渡口旁建造了水泥混凝土拱桥,桥东沿岸有轮船码头,桥西沿岸仍旧是渡口埠头。每天早晨,桥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桥的两边放满了老百姓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俨然一个小型农贸市场。
 
  每当清晨天刚泛白,渡工就在渡口的船埠头上等候着第一批渡客的到来。摆渡船的船舷上挂着救生圈,船头上吊着两只废弃的橡胶轮胎,一支长长的竹篙放在摇橹的另一侧。待有四五个渡客上船后,渡工往岸上一瞄,判断岸上暂时没有渡客,才撑开船,摇起橹把,向对岸驶去。渡客时多时少,但渡工就这么来一渡、去一渡,几乎没有消停的时间。
 
  渡工是非常辛苦的。夏日里,炙热的太阳晒得皮肤黝黑黝黑的,穿上救生衣,身上尤为闷热,常常是浑身被汗水浸透;寒冬里,北风凛冽,运河上寒气逼人,即使穿上厚厚的棉大衣,身上还是冰冷。一年四季,除了台风、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摆渡船停开外,渡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起早贪黑,沐露沾霜,重复着那娴熟的“欸乃欸乃”声。
  2000年,横跨大运河的桐星大桥建成后,妙智渡停用。
 
  站在岁月的渡口,欸乃声犹在耳边作响。回首往事,思绪万千。妙智渡口的设与撤,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交通的变迁,更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硕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