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店镇的建设集镇上有座桥,叫常睦桥。 记得那是1994年,中秋节后第二天,我偕妻儿从江西省调到建设中学任教,那时的称谓是嘉兴市郊区建设乡中学。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满载家什的中卡沿320国道经洪合往南,行驶至一个叫花鸟港的地方,看见右侧有一个岔道口
王店镇的建设集镇上有座桥,叫常睦桥。 记得那是1994年,中秋节后第二天,我偕妻儿从江西省调到建设中学任教,那时的称谓是“嘉兴市郊区建设乡中学”。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满载家什的中卡沿320国道经洪合往南,行驶至一个叫花鸟港的地方,看见右侧有一个岔道口。中卡从那条狭小的水泥路上开进镇区,远远望见一幢楼房的墙面上写有“科技兴农”四个大字,这里就是建设集镇的十字路口了,从这往北便看见一座桥。桥不是很宽,也不长,钢筋水泥结构,两个小桥墩,桥中央护栏上刻着“常睦桥”三个大字。再往前,经过约二百来米的沙子路,就是建设乡中学了。 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同事告知说:常睦桥要开河啦!我当初并不知晓什么是“开河”。接下来的情形是,常睦桥的西侧搭起了便桥,河水被抽干,河道向北掘进了近十米……常睦桥的桥面被挖掉了,桥梁被运走了,桥墩也消失了。我终于明白同事所说,原来掘深、拓宽河水是为了“南排”,目的是为了引太湖水南流入海。既然河道变宽了,常睦桥就显短了,得重新造桥,造新桥,造大桥! 之后到乡文化站走访,我得到了一个有关常睦桥的传说,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很早以前,兄弟两人闹矛盾,便分家居住,一个住在河南岸,一个住在河北岸,发誓不再往来。后来,兄弟两人都结婚生子,家业日渐兴盛,南岸的哥哥要撑船到北岸去耕种,北岸的弟弟要撑船到南岸来收割。有一天,兄弟两人在河中间因两船相碰见面了,双方不仅没有埋怨,还平声静气地商量出了一个决定。没过多久,河面上便搭起了一座木桥,护栏板上刻着“常睦桥”三个醒目的大字。意思是说,兄弟两人及其后人要永远和睦,共创未来。这真是一个值得反思、令人欢喜的好故事。 我因此常常要想起这个故事,常常要品享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商榷和通达,日子在我思绪萦绕的边角平和地度过。很快,建设乡中学门前的沙子路被铺成了宽平的水泥路,水泥路往北一直铺到了建设乡中心小学的北端。1996年上半年,一座新桥横跨在新河南北两岸,镰刀月形状,两个大桥墩,钢筋水泥结构,桥中央护栏上刻着三个用红漆涂染的大字:常睦桥。 记不清从哪一天起,常睦桥南北开始堵车了,而且愈演愈烈。起初,从洪合和濮院运来加工的毛纱是由小卡和带斗三轮电瓶车拖送的,后来这门差事几乎就让大卡车承包了。眼见满载着各色毛纱的大卡车从常睦桥上碾压过去,眼见满载着多型号电脑横机的大卡车从常睦桥上碾压过去,眼见满载着建筑用钢筋或泥沙的农用卡车从常睦桥上碾压过去。于是,常睦桥就变成了危桥。 清楚地记得,2015年下半年,常睦桥整个被封圈起来,桥南桥北还拉起了数米长的警戒线,桥面桥墩很快被拆挖一空。然后是浇注桥墩、桥梁用的钢筋比两个大拇指还粗。桥的护栏为水泥实体面,不透风但更安全,护栏中间水泥面上,“常睦桥”三个大字,依然夺人眼球。我欢喜地用手机拍下了一组画面——常睦桥南侧,如潮的人车在红绿灯的指挥下井然有序地穿行;常睦桥北侧,建设中学大门前有穿着红马褂的学生家长志愿者正挥舞着小红旗,指挥学生陆续穿越马路…… 秋风习习中,我站在常睦桥上,看南来北往的人车,脑子里突然想到了四句“诗”:“常睦桥寓弟兄情,万载千秋总和心。羊毛衫业富盛旺,桥南桥北一家亲。”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