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词歌赋倡文明 据清代朱竹坨、王昶辑明《词综》记载,明代300多位词家中,嘉善人就占了30人之多,可见,古代嘉善文人对于词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江蔚云先生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与古典文学中的诗词自然有着密
诗词歌赋倡文明 据清代朱竹坨、王昶辑明《词综》记载,明代300多位词家中,嘉善人就占了30人之多,可见,古代嘉善文人对于词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江蔚云先生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与古典文学中的诗词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江老就读于上海正风文学院,在陈彦通和王蕴章两位先生的亲授下,专门学习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夯实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且佳作迭出。1961年,古典文学家沈禹钟在《阳波阁填词图记》一文中写道:“余少时与里中诸友倡为诗,一时声气相感,无虑数十辈,然其闻未有措意于倚声者。江子印舸最晚出,独肆力为之……弱冠从义宁陈彦通游,泛览于唐五代、两宋、金元诸家之词,漱涤群雅,专精不懈。”接着他又写道;“今印舸崛起于衰歇之余,绍先代之遗绪,挺为后劲,亦可谓豪杰之士矣!”沈禹钟先生对江先生文学才华作了充分肯定,嘉赏之词注于笔端。由于江蔚云先生长期生活在民间,其诗词创作生活丰富,题材广泛,语言朴素、格律严谨,琅琅上口。上海作家郑逸梅先生将江蔚云先生誉为词人和书法家。擅长花鸟、雏鸡的国画家黄毓珍听说江老不仅书法出名而且诗词也好,于是,她精心创作了一幅国画并专程从干窑赶往西塘,请江蔚云先生题字,而江老对眼前这位年龄与他相近的女画家也早有所闻,当即在她的画上题上了自己的诗作:“闲门深闭远尘氛,且看鸡雏觅食勤。正是家山迎夏候,无多月季尚留芬。” 1994年,在笔者主编《嘉善县篆刻作品集》期间,特请江先生作序,在序文中,他还高兴地专门为该集题诗一首;“细凿粗镌贯古今,每从治石念苔岑。粹然同作春葩耀,红沫交光映彻心。”用诗歌表达了他对家乡篆刻创作的支持和鼓励。同年,江蔚云先生春游杭城,专程去了西泠印社,参观文物古迹,并写下“偷声木兰花”《杭城杂游1994西泠印社词》:“华严塔下青青草,长遍山坳春又晓。自别西泠,渐老垂杨岁屡更。竭来亭馆思遗爱,勤学前贤应不懈。治石称优,浙派曾推第一流。”用诗词抒发了他对祖国传统艺术的钟爱之情。原浙江省文联主席顾锡东在《阳波阁诗词序》中说:“蔚云兄早年毕业于王西神氏之正风学院,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其所作诗词,如其人品,多真情实感之情怀,无矫揉造作之俗态,格律严谨,勾勒深厚,陶写性情。词婉于诗,每读其长短句,承宋词清新婉约之正宗,得清真流转弹丸之三昧,常为之倾倒,而浮一大白。” “一片东郊芳草地,拆迁居此,屋宇层层千尺峙,南北瞰,连畦翠。小小铃声忽盈耳,看踏车自由。晓日渐添春光丽,遥映着,峰窝似。”这是江先生描写西塘的一首题为《桂华明·日暖群居》词,也是他诸多描写家乡风情诗中的一首,感情真挚,笔调明快,清新自然。表达了他对古镇西塘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由衷赞美之情。江蔚云先生作诗填词的同时,还擅长楹联、集句,对仗工整,妙语连珠,如联句:“二月养花微得雨,十年树木喜成荫。”集句:“醉里和君诗爱将芜语追前事,病中留客饮更把梅花比那人。”意境优美,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
江蔚云自撰对联
有一次,友人请他书写对联,他听后略加思索,联句随即而出:“学林书好君宜读,礼记碑精我最尊。”江先生才思敏捷,令人折服。创作之余,他关心奖掖文学新人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凡是向他求教诗文和书法的青年人都能得到江老的指教与帮助。1991年,年近80岁的江老在协助嘉善县有关部门整理收集《嘉善乡土风情诗》的工作中,出色完成了《魏塘竹枝词》(孙燕昌著)、《斜塘竹枝词》(柯万源著)、《平川棹歌》(李钟奇著)、《柳溪竹枝词》(周芷畦著)共470首竹枝词的补注工作。教育家赵宪初在序中充分肯定此项工作:“对保存前辈之著作,记述故乡之胜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教育意义。 江蔚云先生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治学严谨,一生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许多诗词在十年浩劫中散失。其诗作曾入选由美国纽约四海诗社出版的《四海诗声》,著有《阳波阁诗词》、《苹吹》、《嘉善词编》等五集。诚如顾锡东先生在《阳波阁里谒良师》一文中写的那样:“两千年来毛笔书法与古典诗文,结下不解之缘,今日则颇多精通书法而略输文采者。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在观摩《江蔚云书法精品展》时,不仅可以对他的高品位书法墨宝得到艺术享受,而且可以对他的高品位诗词、楹联得到艺术享受。”顾锡东先生对江老的书法和诗词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0年1月30日,江蔚云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6岁。他一生对文学艺术的追求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真如他的生前好友柯大墉先生在挽联中写的那样:“平川结艺社,良范徐传,有旷代清词人永赏。桐里陨文星,千朋俯首,看存城墨宝世弥珍。”为纪念江蔚云先生逝世6周年,笔者撰写此文以志永念。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