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海粟亲点的好苗子 这种不断挑战的勇气,源自一次画展。 1956年,何钟台刚考进美院附中,学校举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画展,作品送到上海展览。他送的是一幅南京路写生,这幅融合素描、水彩、钢笔画等诸多元素的复
刘海粟亲点的好苗子 这种不断挑战的勇气,源自一次画展。 1956年,何钟台刚考进美院附中,学校举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画展,作品送到上海展览。他送的是一幅南京路写生,这幅融合素描、水彩、钢笔画等诸多元素的“复合产品”,刘海粟给出的评语是“不拘一格”。最终,他成为刘海粟亲点的四个好苗子之一,还得到了刘海粟亲笔签名的印刷版九牛图作为奖品。这在他内心种下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说到不拘一格,何钟台不止一次提到开蒙时未受画风所限,幼小的内心没有受到框架限制。 何钟台出身于绘画世家。他的第一幅画,是母亲看到儿童绘画大赛无意促成的,竟得了奖。及至小学,他信手涂鸦的钢笔画被杭州报纸发表,这让他信心倍增,摸索着给报社画插图,慢慢走进绘画世界。 最初,何钟台想学油画。上世纪40年代的杭四中居然有专业的美术教室,老师不仅教授基本功,还带他们去位于杭州的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看画展。精美的油画原作让何钟台心生向往,“原来油画可以画得这么好看。” 何钟台考入美院附中,至今他还记得,一帮心怀梦想的少年在西湖边狂欢了一整夜,“在美院附中,都是大学老师来上专业课,他们只说要领,全由学生自由发挥,有充分的时间练习。”一次偶然机会,他去看了苏联名家油画展和德国画家门采儿油画和速写展,大师的画作让何钟台体悟基本功的重要。前3年他极其努力地练习各项基本功,比谁都用功,素描、色彩、造型……一切西画必须的枯燥基本功他一样都没落下。 美院附中几十年来积攒下很多国内外的精美画集,“有些画集不准学生借阅,却只是用布幔隔离,我和同学常偷偷爬过去,大饱眼福。”他逐渐接触各自千秋的国画名家:潘天寿的画讲究画理,结构严谨,线条如钢筋铁骨;虚谷则刚好相反,肆意淋漓,却感觉特别到位;任伯年则是花鸟、人物、山水都有涉猎;明代画家陈老莲,几百年前就已将人物变形做到极致……“我全都喜欢,可见古人也有创新,艺术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称这些国画大家为“偶像”,正是他们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画作,让他渐渐爱上了国画。在美院附中的最后一年,他画画的重点开始转向国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让中国画很有味道,越钻越有味道。” ![]() 何钟台1997年画作《赶灯会》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