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变就是他的风格 一个画家要有自己的风格,但他又常有新想法,无法为一种类型所束缚。 他也曾经犹豫过,困惑过,变或者不变? 最终他想通了,变就是我的风格。 他记得,文革时,他由海宁去杭州参加集体加工作品,无
变就是他的风格 一个画家要有自己的风格,但他又常有新想法,无法为一种类型所束缚。 他也曾经犹豫过,困惑过,变或者不变? 最终他想通了,“变就是我的风格。” 他记得,文革时,他由海宁去杭州参加集体加工作品,无意间发现室友偷偷带进一本换了封皮的画册,斑斓炫目的色彩,让他惊艳不已,“开始我以为是几位画家的合集,最后竟发现全是一人作品。”莫奈印象派油画中变化多端的色彩给他带来极大冲击,让他体会到变幻多姿的色彩魅力。 此时的何钟台,因家庭成分已与美院失之交臂。虽曾因成绩出众,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建筑学系当美术老师,但同样因家庭成分,在建筑学系调撤时,被分到了海宁当教师。此后,他因绘画专长被借调到海宁展览馆、文化馆,直到1984年才被调到嘉兴市群艺馆。 “毕加索的现代派风格,我虽然不很喜欢,但他不断变化的精神,我极为憧憬,他敢于创新、涉猎广泛令人叹服。”从中外历代大家身上,他找到了“理论依据”,说起有风格但不失变化的名家,他如数家珍: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刘海粟都不惧变化,张大千早期工笔画非常清新,后期竟开始泼彩泼墨,走抽象路线,而“笔墨当随时代”更是清代画家石涛的名言。这些都成了何钟台最后干脆将“变”作为自己风格的重要依据。 真正开始变,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此前,他受时代和个人技法的影响,不能变也不敢变。 1982年,他绘制的勘测姑娘在雨后工作的写实意笔人物画入选浙江省百幅晋京中国画展,争议焦点是用色。考虑到雨后的清新空气和水汽氤氲的环境,他用了花青色来代替黑色,整幅图以浓淡相宜的蓝色为主调。当时有老专家质疑:水墨画中没了墨还是水墨画吗?何钟台也一度犹豫,没想到展出后,这种用色竟被不少美院高才生学习,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成了新亮点。 上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新元素出现在他的画中。作于1997年的《赶灯会》,他用墨色打底,以儿童画的笔调表现人物,又加入剪纸造型来显现散发光线的灯笼,整幅画影影绰绰,将暗夜灯会表达得十分巧妙。这幅画后来在香港回归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当代中国画展”中脱颖而出,成为从海内外的数千幅作品中精选出149幅中的一幅,也是浙江省地市级作品中仅有的3幅画作之一,而这次大展被视为中国画坛接受实验水墨画里程碑式的活动。 ![]() 何钟台近作《苦梅若虬》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