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天》 陆乐供图 公共艺术理想与实践的距离 生活在嘉兴这座城市,你可能不知道陆乐是谁,但肯定见过他做的雕塑。 马家浜遗址景观,环城西路的《朱彝尊与鸳鸯湖棹歌》,嘉兴一中校园内的《高山流水》,朱生豪故
![]() 《那一天》 陆乐供图 公共艺术 理想与实践的距离 生活在嘉兴这座城市,你可能不知道陆乐是谁,但肯定见过他做的雕塑。 马家浜遗址景观,环城西路的《朱彝尊与鸳鸯湖棹歌》,嘉兴一中校园内的《高山流水》,朱生豪故居前的《诗侣莎魂》,嘉兴博物馆前的《朱碧山银槎》,嘉兴博物馆二楼展厅内的《禾源》,蒲华美术馆内的《蒲华》,梅湾街褚辅成资料陈列室、辅成小学、民丰造纸厂厂史陈列室三处的《褚辅成像》,原秀州书局店堂内的《孔子像》,望吴门茶馆旁的红假山《我闻像》,秀城桥堍的《太湖石上的嘉兴故事》,勤俭路兰台药店内的《徐灵台像》,凤桥的《桃花仙子》,以及嘉兴日报社内的汉白玉、花岗岩抽象作品……都出自陆乐之手。 不少人可能会恍然大悟:“噢,原来就是他做的啊!”这正是陆乐期望的结果。在陆乐看来,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是来“占领空间”的,但城市哪有那么多空间让你来占领,因此要“隐”,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它和城市的其他要素一起彰显一个城市的风貌,在“不经意间让你发现”。他认为,嘉兴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应该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在城市艺术上有所突破。所以,早些年他创作了这些城市雕塑。 陆乐说:“嘉兴是养不起艺术家的。”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等大城市都有请他过去,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也曾力邀他一起工作。然而,他还是选择留在嘉兴,因为“我喜欢这里的生活方式”。 2004年,陆乐接受了一项任务,准备创作朱彝尊群雕。按他原来的设想,除了现在范蠡湖公园北侧绿地上的朱彝尊像之外,还要在环城河一圈放置20余件雕刻作品,它们或隐于花丛,或藏身树下,可以让行人歇脚,也可以让“知音”解读。 但最终只完成了设想的一半,不过朱彝尊像的设计,却真实体现了他“好玩”的童心。在创作朱彝尊像时,陆乐想到嘉兴没有山,那就把朱彝尊像制作得足够高大,让想居高临下看看这个城市的人可以攀爬。所以在朱彝尊雕像组装好以后,他先让自己上小学的儿子往上爬,看看能爬多高,没想到儿子一溜烟就到了顶上。雕像建好后,确实有很多孩子攀爬,媒体也有报道,并认为这是一种不文明行为。陆乐看到新闻报道后,在博客上谈自己的看法:“记得儿时,我最爱爬树,爬断墙,爬石岸,有高的地方总想爬一爬。朋友聊天,也总是很乐道,聊一些儿时爬石岸之类的。我想以后有人回忆童年,是爬朱彝尊像长大的,那是多么的诗意!” 人们不总是理解陆乐的想法。陆乐在嘉兴市区最早的作品,是望吴门茶馆旁的红假山《我闻像》和秀城桥堍的《太湖石上的嘉兴故事》。用太湖石来做城市景观雕塑,这是最贴近水乡城市的选择,但落成之后仍有不少市民不理解:“假山为什么是红色的?”即使是省里来的园林专家,也对《太湖石上的嘉兴故事》言辞激烈,称它为“最丑的城市雕塑”。不久,有人就在《我闻像》周围栽种了一片竹林。竹子还小时,陆乐每年都会拿桶油漆,使劲将它刷得火红火红。后来竹子逐渐长大了,雕像就淹没在竹林中,如今已然无迹可寻。望着浓郁的竹林,陆乐也颇为无奈:“嘉兴人骨子里还是很传统的,一想到雕塑就往现实主义里去了,不知道艺术还有其他的表达。” 出于对嘉兴的热爱,陆乐在嘉兴城市建设时,还从艺术家的视角发出过自己的见解。比如建国路步行街改造,他提议在街面上造一条小河,河水很薄,人走在上面不会弄湿鞋子。“后来上海世博会上有一个相同的创意,很多游客都喜欢去水里走走。”再比如月河没有开发之前,他建议相关部门,月河的老房子不要修,免费提供给全国的艺术家,让他们办画廊或工作室,自己装修,并拿出一定的面积作为公共场所。陆乐说:“一个艺术家开一个画廊,一百个艺术家就有一百个展示空间。这对于嘉兴民众来说是多么大的福利,他们的鉴赏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
- 上一篇:嘉善历代名人--魏大中
- 下一篇:范明泰:拜石主人藏奇石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