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守传统,淡泊名利 张然青先生苦心学习借鉴鸳湖画派前贤的立意、布局、色彩等精髓,在艺术传统的继承上,力求克服僵化的风气,增加作品创新意识,融化古人的笔墨技巧,追求自己的面貌,尤其是在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中
坚守传统,淡泊名利 张然青先生苦心学习借鉴鸳湖画派前贤的立意、布局、色彩等精髓,在艺术传统的继承上,力求克服僵化的风气,增加作品创新意识,融化古人的笔墨技巧,追求自己的面貌,尤其是在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中,结合西洋画理,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增加了光影效果、质感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加富有时代生气。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笔墨耕耘,张然青在坚守传统中,深谙了中国传统中国画的真谛,作品精到娴熟,设色淡雅大方,意境高雅隽永,艺术风格既有鸳湖画派气息,熔铸了清代“四王”的画意,又在继承中有所发展,自出机杼,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特色的山水画风。被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盛赞为:在继承传统中吸取笔墨之精华, 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古典山水,作品古朴雅致,水墨淋漓,人见人爱,为传统山水的领军人物。 如今,年逾古稀的张然青先生深居简出,杜门作画。他于每天凌晨五六点钟起床,即开始一天的书画创作,直到下午四五点钟,天色渐暗方才搁笔。一天用于绘画的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天不动笔画画,身体就会难受”。他的山水国画作品中,勾、勒、皴、擦、染等技法随意挥运,近树、远山、苔点、屋舍、山径以及点景人物等画面元素信手拈来,自由生发,工拙不计。然而,就在这些貌似不经意间,一派意境幽远的人间仙境跃然纸上,令观者心生向往。上海美术学院的林矗教授曾经评论张先生的作品:唯有宁静安详的内心,笔下才能流淌出清新祥和的好山好水,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画如其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这个反传统、到处标新立异的时代,有很多所谓的艺术家视祖先为仇寇,把搞怪视为创新,鄙视和否定传统,认为传统国画是老朽。面对传统文化式微的窘境,张然青先生没有妄自菲薄,坚信“吹尽狂沙始见金”,老祖宗长期积累传承的国画定会焕发新的活力,只有在坚守传统笔墨技巧的基础上,赋予时代精神,这样的作品一定具有中国面孔和民族精神。 张然青先生的这份执著和坚守,不仅成就了他清新自然的作品,使他成为鸳湖画派的活标本,还在时下否定传统的浊流中,注入一股当今社会稀缺的复古清泉。这一片宁静致远的内心世界,使张然青先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了同行的尊重,前来拜师学艺的弟子纷至沓来,使得鸳湖画派不断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年龄最大的已是花甲老人,最小的尚在求学念书,他们主要集中在嘉兴、苏州一带,远的在美国、香港、广东等地,其中广东的弟子每年两次于千里迢迢之外赶到嘉兴登门求教。张派可谓桃李满堂、人才济济。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九日,在鸳湖画派的张派师生共同努力下,“翰墨飘香听珂堂·张然青师生作品展”在嘉兴市图书馆成功举办,张然青先生的学生黄振宇、王辉、王凌、张东岚、许华明、费立新、孙健、高雪忠、陈伟、吴建中、薛国骞、吴燕芳、沈晓红、董迅、王禺璋、杨争庆等十六位弟子共计一百五十幅作品参展。开幕式当天,嘉兴、苏州、上海、湖州等地的书画名家和爱好者纷纷前来祝贺,大家济济一堂,共叙鸳湖深情。 与此同时,一个以张然青师生为骨干成员的鸳湖书画馆也悄然成立。创办鸳湖书画馆的宗旨就是传承鸳湖画派,将这个极富嘉禾文化特色,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画派不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和支持鸳湖画派,并投入到创作中去,延续鸳湖画派的灿烂。 ![]() 《岭上煮茶》 |
- 上一篇:周士涟:清朝慈善教育家
- 下一篇:一代仕女画名家鲍月景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