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无声不见飞 留待雪霜摧--记我国知名医学昆虫学专家张本华

2014-04-02 09:09 作者:叶加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1940年6月19日,在抗战大后方遵义的碓窝井9号,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教授,给远在重庆北碚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就职的学生张宝堃寄去一封信函,信函中有这样的表述:令侄本华于本夏可毕业于生物系,原定留校为助教。后因与同校一教授略有意见,故贝

  1940年6月19日,在抗战大后方遵义的碓窝井9号,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教授,给远在重庆北碚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就职的学生张宝堃寄去一封信函,信函中有这样的表述:“令侄本华于本夏可毕业于生物系,原定留校为助教。后因与同校一教授略有意见,故贝先生(生物系主任)拟介绍他处任事。”几位前辈不经意间的交流,决定了一个年轻人的人生方向。这个年轻人就是日后成为我国知名医学昆虫学专家的张本华教授。

张本华

  
  1916年,张本华出生于嘉兴塘汇镇古窦泾村(现划归油车港镇)。1934年1月,在浙江省立嘉兴初级中学初中科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生物系。

  张本华在浙江大学求学期间,抗战爆发。1937年11月起,他随浙江大学西迁。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张本华和全校700多师生一起经过长途跋涉,走建德,过吉安,赴宜山,历时2年9个月,行程2500公里,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遵义、湄潭地区。其间,他们流离颠沛,困苦万状,处境虽艰,但广大师生并不因此而丧志。教师仍循循善诱、不辞辛劳,学生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在艰苦的旅途中,师生们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大都来自沦陷区,经济来源断绝,大部分学生靠有限的公费维持生活。战争爆发后张本华就和家人失去联系,幸运的是校长竺可桢兼任着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而张本华的叔父张宝堃在气象研究所工作,是竺校长的学生,和竺校长关系密切。虽然都在往后方转移的路上,但这一时期他的生活费用均由叔父张宝堃邮寄给竺校长,再转交他。如邮路不通,则由竺校长先行支给,有联系后叔父再还竺校长。这是张本华在这段艰苦时期最大的慰藉。

  张本华的学业基本上是在西迁的路途中完成的,到达贵州的这年夏季他从浙大生物系毕业。在竺可桢校长的关心下,张本华毕业后不久到重庆歌乐山龙洞湾中央卫生实验院,在由昆虫学家何琦教授主持的寄生虫组工作。这一时期他对四川地区朦类(即墨蚊)的形态、分类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1951年中国昆虫学报第一卷上发表,这篇题为《四川省三种吸血蠛蠓(墨蚊)的分类研究》的论文,不仅对三种常见吸血蠓的鉴别特征作了描述,也简明地介绍其生态习性和分布地区,是国人研究并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蠓科昆虫的第一篇论文。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