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辅广此次问学,逗留三个月。辅广返家之前,朱熹告诫他治学需有恒,最怕因循。《朱子语类》记录了师徒间此次问答: 先生问辅广:到此几日了? 辅广回答:八十五日。 先生问:明天能走吗? 辅广说:明早拜辞。 先生说
辅广此次问学,逗留三个月。辅广返家之前,朱熹告诫他治学需有恒,最怕因循。《朱子语类》记录了师徒间此次问答: 先生问辅广:到此几日了? 辅广回答:八十五日。 先生问:明天能走吗? 辅广说:明早拜辞。 先生说:有疑问再问。 辅广说:现在没有疑问,自此下工夫,若有疑问,只能拜书请教。 先生说:且自勉做工夫。学者最怕因循,不要说一下便要做成。今日知道一事是得,做成一事也是得,只不要间断;积累久了,自然明白做事的方法。若有疑处,需要自己去思考,不要依靠人,说等我去问问别人,如果无人可问,就什么都成不了!如果摒除依赖人的心理,学问也会精进。 庆元二年十月,辅广再次到建阳沧州精舍向朱熹问学。此时,庆元党禁继续升温。韩侂胄掌权,凡与他意见不合者都被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中,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赵汝愚已死,朱熹成为韩党进一步打击邀功的对象。监察御史沈继祖列举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谦六大罪状,还捏造了朱熹“诱引尼姑,以为宠妾”的桃色谣言,要求宁宗学孔子诛少正卯。于是,朱熹落职罢祠。 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人人避朱熹唯恐不及。朱熹给吕子约书信中写道:风色愈劲,精舍诸生方幸各已散去。今日汉卿忽来,甚不易。可见,辅广此次前来,对朱熹无疑是很大的心理安慰,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朱熹一生最艰难的时候,辅广前来问学,并陪伴老师两个月之久,这是对老师的支持,对道学的坚守,更是对人格的一次洗礼。朱熹对其极为嘉叹:“当此时立得脚定者甚难。惟汉卿风力稍劲。” 庆元六年(1200),朱熹忧愤而死,党禁亦逐渐解除。开禧年间,韩侂胄北伐金国失败,方信孺奉使未成,想请辅广前往,辅广仍以“考亭(朱熹又称考亭先生)诸生,老不称吏”固辞。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