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张履祥:一介贫儒,耕读传家

2014-09-17 09:03 作者:高云玲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张履祥小传】 张履祥初字吉人,更字考夫,号念芝,桐乡人。明诸生。少孤,其母训之成立,遂专力于孔孟之学。渡江,游刘宗周之门,归而益肆力于程朱之书。甲申后隐居杨园村社,著书教授,一以居静穷理、躬行实践为主。卒于清康熙壬子年,六十有二。著有《经

  【张履祥小传】

  张履祥初字吉人,更字考夫,号念芝,桐乡人。明诸生。少孤,其母训之成立,遂专力于孔孟之学。渡江,游刘宗周之门,归而益肆力于程朱之书。甲申后隐居杨园村社,著书教授,一以居静穷理、躬行实践为主。卒于清康熙壬子年,六十有二。著有《经正录》、《训子语》、《王学辩》、《备忘录》、《言行见闻录》、《近鉴》、《杨园文集》,共三十余卷。学者称杨园先生。道光九年,抚臣请入祀乡贤祠。同治九年,学臣奏请附祀孔庙两庑先儒。

  张履祥(1611~1674),字考夫,号念芝,桐乡人,世居桐乡县炉镇杨园村,故学者称其为杨园先生。9岁丧父,其母训导其立志自强,张履祥从小刻苦读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十五年(1642)两赴杭州参加乡试,皆落第。明亡后,张履祥绝意仕途,隐居杨园,耕读相兼,教授生徒、著书立说。他一生潜心于义理,居敬穷理。

  躬行实践的理学家

  乾隆时期学者陈梓说:“如先生(张履祥)者,真朱子后之一人已。”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最早提到:“杨园因为是清儒中批判王学的第一人,后来朱学家极推崇他,认为道学正统。”明中期以后,王阳明心学盛行,张履园何以尊崇程朱理学,贬黜王阳明心学?

  张履祥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江山易主,民族危亡,天灾人祸不断,深重的社会危机震荡着他的心灵。史载,崇祯元年,海宁涨潮,波及桐乡,河水变咸,只能引用井水,以致田涸不敢灌溉。崇祯末年,水旱蝗灾不断。张履祥在《桐乡灾异记》中记载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情况:“壬午(1642)以前死于饥,甲申(1644)而后死于盗、于兵、于吏。”1644年,清兵入关,他的老师、明代最后一位大儒刘宗周绝食而死。这一切给张履祥造成极大的冲击和悲痛。他从文化思想上反思祸乱衰败之由。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发展到末端理论上存在很大弊端,空疏不实,这些弊端会使社会产生混乱。通过对比,张履祥认为程朱理学优于陆王心学。程宝华指出,张履祥虽然崇尚程朱理学,但不守旧说,又有新的发展。他服膺朱熹的“居敬穷理”之教,并未完全照搬,而是根据时代需要和当时的学术现状做出新的调整,提出“博文约礼”之学。他还重视心的能动作用,对朱子学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

  张履祥并不是一个书斋里的理学家,他躬行实践,以期正人心,救风俗,重整社会秩序。冯玉荣在《变乱时期地方秩序的重整——桐乡张履祥的理学实践》一文中总结张履祥在家乡重整社会秩序所做的尝试:希望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来改善乡里风俗;革除陋习,倡导家礼,并以身示范;修家谱明世系,建立尊卑秩序以及孝悌力田,躬耕养志等。冯玉荣认为,清初江南地方社会秩序得以迅速恢复与重建,与张履祥等基层士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