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张履祥:一介贫儒,耕读传家(2)

2014-09-17 09:03 作者:高云玲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是张履祥大力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解释耕读相兼的好处:人须有恒业,无恒业之人,始于丧其本心,终于丧其身,然择术不可不慎,除耕读二事,无一可为者。许鲁斋有言学者以治生为急,愚谓治生以稼


  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是张履祥大力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解释耕读相兼的好处:“人须有恒业,无恒业之人,始于丧其本心,终于丧其身,然择术不可不慎,除耕读二事,无一可为者。许鲁斋有言‘学者以治生为急’,愚谓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能稼穑则可无求于人,无求于人则能立廉耻,知稼穑之艰难,则不妄求于人,不妄求于人,则能兴礼让。廉耻立,礼让兴,而人心可正,世道可隆矣。”亦耕亦读,不可偏废其一,否则“读而废耕,饥寒立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张履祥家有田十余亩,地数亩,雇人耕种,教学之余,他也会亲自下田地干农活。他最擅长修剪桑枝,连经验丰富的老农都比不过他。他不厌其烦地教导他的子女要耕读并重,并带儿子到田间劳作,传授耕作知识。

  张履祥为女儿择婿的标准之一也是看对方是否耕读传家。大女儿嫁给他的学生尤介锡,介锡幼而能文,他的父亲治农桑,勤俭持家,也是亦耕亦读之家,和张履祥家门当户对。

  张履祥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经常向农民请教,加上不断钻研书本上的农业生产知识,并抄录《沈氏农书》,撰写了《补农书》。书中记载农业知识、技术、管理家丁的方法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习俗、谚语等。

  如在给周山甫的信中,张履祥介绍如何收割胡麻:地上所种胡麻二处,八月间宜收,前以阴雨不及一看,烦足下留心,若叶就黄落,便要剪到家中,小把置檐下,晒干击出其子,不可待其子枯,则子堕于地,不能收拾矣。

  在给何商隐的信中,他谈如何栽种桑树:若桑植则虽至半月一月无害也,但细泥亦须润泽,而深厚近根处稍稍筑实,略如种树法,天晴移植,随以清粪灌一二次,无不活矣。若家内无细泥,则桑地面去湿泥半尺许,其下即潮润,可用茱萸,即雨中可种,以此树喜湿,故也。

  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记载的农业知识及农业经营管理之法逐渐在太湖地区传播。

  张履祥还关心家乡的水利兴修。据《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的年谱记载,顺治六年,嘉郡水利不修,时有旱涝灾害,张履祥认为解决的关键在于疏浚吴淞江,嘉善柯耸采纳了张履祥的建议。

  顺治十八年,三吴地区夏秋三个月不下雨,旱情严重,崇德以东,桐乡的南部,以至海宁,禾苗枯槁,百姓饥馑流亡。张履祥写信给曹射侯,认为疏浚桐乡、石门、海昌、嘉兴和海盐等处水利,可保水旱无虞。并提出疏浚之法:分为三区,先治崇德桐乡一区,再修海宁一区,最后疏浚嘉兴海盐一区。

  张履祥生前隐居桐乡杨园,“声誉不出里巷”,死后地位逐渐被抬升,同治十年(1871)从祀孔庙,成为清政府钦定的儒学偶像。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