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辨画第一人 徐邦达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为《富春山居图》验明正身。 上世纪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徐邦达在上海看到了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乾隆皇帝屡屡题赞,另一幅则题字示伪,已雪藏200年。徐邦达经过反复比对
辨画第一人 徐邦达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为《富春山居图》验明正身。 上世纪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徐邦达在上海看到了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乾隆皇帝屡屡题赞,另一幅则题字示伪,已雪藏200年。徐邦达经过反复比对、考证、鉴定,推翻了定论,认定乾隆题赞的实为赝品,是沈周所仿,另一幅才是黄公望的真迹。原来,沈周仿品先入清宫,乾隆大加称赞,后来又有人将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敬献,乾隆让别人在这个真图上题字,把真的说成假的。此时,徐邦达才20多岁。 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朋友张葱玉推荐,时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的郑振铎将徐邦达调到文物局文物处做业务秘书,主要负责收集、鉴定古书画。此后数十年,收集、鉴定古书画成了他的第二生命。 2005年,徐邦达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曾回忆初到北京时的收画经历:“因为解放前我就经常到各收藏家家里去看东西,谁家有什么东西心里大概有个数。到了1953年,差不多收上来约3700件东西,能捐的我就动员他们捐了,能献的献了,实在不行的就只好买了。”1953年秋,徐邦达赴故宫博物院参与绘画馆的筹建,以各地征集和收购到的3000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凭着一双慧眼,徐邦达拯救了一大批国宝级书画文物。最有名的当属郭熙的《窠石平远图》、韩滉的《五牛图》等。徐邦达擅长“沙里淘金”,许多珍贵文物就是他从被处理的厄运中“发掘”出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他到全国各地做书画鉴定,在青岛博物馆的“次等文物”里发现了国宝级珍品、书法家释怀素的唐摹本《食鱼帖》;在云南省博物馆的一堆要处理的“次等文物”中,他发现了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1983年6月,文化部文物局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七人组成。“七人鉴定小组”,开始了为时8年的全国范围内古代书画“普查”。“这次巡回鉴定,跑了全国很多博物馆,包括地市级甚至县级博物馆,过目古代书画10万余件,很多好的东西、以前认为普通的东西见了天日,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和《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两套大型丛书,至今依然是书画考据必备的工具书。”谈及此,海宁市徐邦达艺术馆馆长章耀说,“徐邦达鉴定方面的著述也很丰富,是七人小组的专家中最丰富的,著名的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等。他人品很高,从各地抢救了不少文物,一旦发现好东西,就竭尽全力去争取。比如清代石涛的《高呼与可》。” 在徐邦达的全力呼吁下,国家拨专款收购了宋代张先的《十咏图》、晋朝索靖的《出师颂》,这些名作现在都成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2001年10月,徐邦达回海宁住了十来天。海宁徐邦达艺术馆工作人员马徐浩的朋友带了20多件藏品给徐邦达看,让马徐浩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徐半尺”。“一幅郑板桥的竹子,刚把画拉开,最多也就露出几片竹叶,徐老就说,‘这是郑板桥的画,但是是假的’。”二十几幅画,他都是打开一点就能辨真假。 海宁民间收藏家陈选青的朋友也带了不少画请他鉴定,沈周、齐白石的都有。每幅作品,只打开一点点,徐邦达就可以辨识真伪。徐邦达建议陈选青,收藏要多下点功夫,多看看书,多去博物馆看看实物,多请懂行的朋友参考参考。他的严谨也令陈选青记忆深刻。有次,陈选青提起小时候看过一个匾,落款处有“谷旦”二字,不久前收集的扇面上也有“谷旦”,“他听了之后,也说不准。隔几日我又去拜访,没想到,他翻了很多资料,在诗经里找到‘谷旦’是吉祥,黄道吉日的意思。” 嘉兴画家张谷良在担任海宁市文联副主席时曾去北京拜访过徐邦达:“觉得他非常和善,不多说话。当时,有些人鉴定要收费,他不收,他说自己有工资;他为故宫博物院收集了很多画,但他自己几乎不收藏。”那一次,张谷良也见识了“徐半尺”的神奇。 ![]() 徐邦达鉴定的《富春山居图》(局部)真迹。 |
- 上一篇:时务俊杰吴之振的一生
- 下一篇:此生已在太虚间(上)--太虚大师纪略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