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丛林修学 太虚正式受戒后,修学就成为入佛门的第一课。此前因父母早亡,没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学习,仅有过一年左右的书塾随读,为让太虚接受规范良好的佛教启蒙教育,光绪三十年(1904)腊月,师祖奘年专备一席
二、丛林修学 太虚正式受戒后,修学就成为入佛门的第一课。此前因父母早亡,没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学习,仅有过一年左右的书塾随读,为让太虚接受规范良好的佛教启蒙教育,光绪三十年(1904)腊月,师祖奘年专备一席素斋,礼请八指头陀寄禅大师转介太虚入寺拜师学经习论,寄禅大师即修书介绍太虚前往宁波永丰寺依住持岐昌和尚学习,从而开启了三年的修学生涯。 太虚在永丰寺学习,非常勤奋,加上他天资聪明,记忆力超群,学习进度神速。没有多久,他不但将天台宗的经典《妙法莲华经》读诵得滚瓜烂熟,还研习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极大的《首楞严经》,初涉禅宗典籍。习经之余,还跟擅长诗文的岐昌法师习诗作文。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太虚闻听道阶法师在天童寺讲《法华经》,便入天童寺听经,历时一年多,接受了严格的佛教丛林训练,进一步熟悉了法师讲经的程式,并曾以小座复讲《法华会义》中的“十如是章”,居然“瓶写无遗,听者无不惊异”,崭露无碍辩才,鹤立鸡群。 自一九〇四年底到一九〇七年秋近三年时间,太虚在宁波永丰寺和天童寺受到了相对完整的佛教丛林教育,不但对于佛教典籍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学习,且弥补了在俗世尚未完成的传统儒家教育,为他日后养成如日中天的弘法才情,打下了扎实基础。 在天童寺听经受教期间,圆瑛法师也在天童寺习禅,他也擅长诗文,常袖诗过访岐昌法师,太虚与圆瑛相识,并甚感投契,于是,未满十七岁的太虚与二十九岁的圆瑛在天童御书楼,订盟为弟兄,圆瑛手书盟书,此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正是在圆瑛的鼓动下,太虚发心遍阅大藏经,开始了学佛生涯的一大转机。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太虚辞别歧昌法师,去慈溪西方寺阅大藏经。起初,因无师引导,太虚随性阅读。有一天,同住藏经阁的一位老法师,看到太虚这样,喟然叹曰:“你这样东扯西拉地看,不是看藏经法,应从大般若经天字第一函,依次第每日规定几多卷地看去,由经而律、而论、而杂部,如此方能把大藏全看一遍。” 经老法师一点拨,太虚恍然大悟,不再盲目瞎看,慢慢才有所感悟,并渐入佳境,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太虚看到经文“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时,平生第一次获得了宝贵的禅定体悟,对《般若经》、《华严经》等各种经书的理解一下子融会贯通,有“恍然皆自心中现量境界”之感,且伸纸飞笔,随意抒发,日数十纸,累千万言。所有禅录疑团,一概冰释,所学内学教义,世谛文字,都能随心活用。这便是其“佛法新生命的开始”。 照这样的传统路子修炼下去,太虚最终依教修证以成三圣正果,应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正当太虚沉浸在阅藏而获得禅境体悟的法喜之中,因缘巧合,西方寺来了一位倾向于革命的新派僧人华山,一下子又改变了太虚的传统修学路径,以致完全影响了他之后对佛教的弘法取向。 清光绪末叶,在当时风起云涌的维新思潮中,华山成为浙江青年僧众中开新学风气的先导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春,太虚与华山在西方寺相识了。不久,比太虚大二十岁的华山,见年仅十九岁的太虚小法师神慧超群,便向太虚“力陈世界和中国大势所趋,佛教亦非速改革流弊、振兴僧学不为功”。太虚当时初获禅境体悟,听闻其说,很不以为然,双方展开辩论,前后达十余日,累十数万言,最终莫决高下。华山便将所携之书,包括康有为《大同书》,梁启超《新民说》,章炳麟《告佛子书》、《告白衣书》,严复译《天演论》,谭嗣同《仁学》,及五洲各国地图、中等学校各科教科书等,都拿给太虚研读,太虚不觉为之心折,洞开新门,陡然激发了以佛学入世救世的弘愿热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夏,天台名宿谛闲法师讲《四教仪集注》于宁波七塔寺,太虚也随华山等人同去。听经期间,闻盟兄圆瑛因寺产纠纷而开罪于宁波官府,被拘押于鄞县衙门,太虚致函八指头陀寄禅,责怪其不为积极解救。八指头陀赶到七塔寺来呵责,太虚匆匆避居平望小九华寺。 机缘巧合,在小九华寺,太虚结识了热心投身革命的新派僧人栖云,这是他与革命党人往来之始。太虚初遇栖云,大受其革命思想的鼓动。他从栖云那里,较为全面地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他阅读了孙文的《三民主义》等著作,以及章太炎的《民报》、梁启超的《新民丛报》、邹容的《革命军》等,内心深受震动,思想上发生急剧变化,渐渐认识到中国政治革命后,中国的佛教亦须经过一番革命不可。 从华山到栖云,太虚连着结识两位倾向新佛教的僧人,促使太虚自觉地从“超俗入真”到“回真向俗”,佛教革命的思想理念开始全面萌生。 清宣统元年(1909)春,二十一岁的太虚,在华山、栖云的鼓动下,走出宁波丛林的禅堂,转而就学于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创办的南京祇洹精舍。祇洹精舍是杨仁山居士于一九〇七年在金陵刻经处开设的佛教学堂,旨在培养学兼中西的佛学人才。太虚在精舍的半年学习,见识并亲自体验到了新式的佛教教育模式,这对他日后首创佛学院,自然也颇多启示。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